健康的心理狀態應具備哪些特征?
時間:2024-10-18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生理健康有明確的標準,比如生長發育、成熟衰老以及一些人體生理運動的正常指標,如體溫、血壓、心跳等。而心理健康由于社會、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響,標準就比較模糊了。就目前而言,世界上并沒有統一的心理健康標準。因此對其特征的描述也較生理健康更為復雜和困難。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很早就將心理健康的特征歸結為愛和工作的能力。他在一部著作中列出了心理健康人士的一些共同特點:保持理智與平衡;具有自我價值感;具有愛的能力;具有建立和維持親密關系的能力;能接受現實中的各種可能性和局限性;對工作的追求與自己的天資和教育背景相適應;能體驗到某種內在的寧靜與滿足感,讓自己覺得此生沒有虛度。
現代心理學家們傾向于這樣描述一個心理健康人士的特征:
這是一個朝氣蓬勃的快樂的人,他(她)有所愛,也被人愛;他(她)滿懷信心地面對人生的挑戰,滿腔熱情地投入自己的工作,發揮自己的全部潛能;他(她)能夠洞察外部世界,并對自己所遇到的挑戰作出回應,制定出合理的人生策略;他(她)不會隨意夸大也不會任意貶低自己的能力;他(她)對自己和他人的評價都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
由于對特征的描述更為困難,所以心理學家更多的是用心理健康的標準替代心理特征。目前,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心理健康的標準有11項,基本符合這11項標準的人,就可以認定是心理健康的人。
1.具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和個人成就有“有價值”的感覺。
2.充分了解自己,不過分夸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自發性和感應性,不為環境所奴役。
4.適當接受個人的需要,并且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
5.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并能對自己的能力做適當的估計。
6.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的挫折和打擊,無過度幻想。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視社會標準的不同而變化,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的,個人所從事的事業多為實際的、可能完成的工作。
9.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而改變自己。
10.在集體中能與他人建立和諧的關系,重視集體的需要。
11.在不違背集體的原則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有個人獨立的觀點,有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對人不做過分的諂媚,也不過分尋求社會的贊許。
也有一些學者從另一角度提出了更簡單的標準。他們認為,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是看他或她與大多數人、特別是與同齡人、同性別的人是否一致。因此,心理健康的標準應該包括:(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一個人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基本條件。在心理咨詢中,發現絕大多數來訪者這一條都具備。通過說話、察言觀色便很容易確定來訪者智力是否正常。一般不需要進行心理測驗。(2)情緒穩定。情緒穩定樂觀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標志。與這一條相對立的是喜怒無常。這并不是說心理健康的人沒有情緒低落的時候,而是說他們的積極情緒多于消極情緒,而且他們的喜怒哀樂等情緒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3)人際關系和諧。人際關系和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心理健康的人,能信任和尊重別人,設身處地地理解別人,能以恰當的方式讓別人理解自己。因而,無論他或她在哪個單位,和本單位的同學、同事關系都很融洽;對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員很親近。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不是與別人沒有任何矛盾,而是在發生矛盾時能積極地、有效地去解決矛盾,重新讓別人理解自己。(4)行動自覺果斷。這是心理健康的又一重要標志。心理健康的人干什么事都有明確的目的性,經過深思熟慮以后便果斷地采取決定,不盲目、不猶豫、把自己的決定貫徹如一,決不是說是一樣而做又是一樣。這并不是說不能改變決定,而是說不能輕易地改變決定。(5)熱愛學習、生活和工作。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熱愛生活,感到生活非常有意思;愛學習,如愛學外語、計算機、專業知識和其他相關知識,把學習看作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愛工作,不僅按時上下班,而且創造性地去工作、努力完成工作任務,把分擔的工作看作是一種樂事。(6)正確的自我觀。這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有正確的自我觀的意思是: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對優點能積極地去發揚,對不足能自覺地去改進;不因為有優點而驕傲自大,也不因為有不足而自卑;總是知不足而進取不懈、為自己取得的成績而愉快樂觀。這些標準是互相聯系的。一個人心理不健康,不一定表現在所有方面,而往往表現在幾個方面。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