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壯年如何遠離“腰突癥”
時間:2024-10-20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腰椎間盤突出癥,預防重于治療
青壯年易發“腰突”
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說到 “腰椎間盤突出”、“腰突癥”,其醫學全名應該是“腰椎間盤突出癥”。這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可發于各個年齡段。調查顯示,該病患病率達20%以上,復發率更是高達59.2%。
近年來,腰突癥發生的年齡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60歲以上人群,由于組織器官退化等原因,腰突癥發病以及復發的可能性較小,處于相對的穩定期。腰突癥更多發生在20-40歲之間,最多為30歲以后,比例大約占整個發病的80%。盡管這一年齡段是體力最充沛的時期,但椎間盤的退變,特別是纖維環的退變已經開始,加上這一年齡段的青壯年運動量相對較大,因此導致腰椎間盤突出等病理改變的機會也較多。
發病原因多樣
腰椎間盤突出癥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為腰腿痛,早期患者以小腿外側的疼痛為主,中后期以一側或雙側下肢的外側、后側或前內側的疼痛、麻木或者其他不適的感覺為其主要癥狀。
該病的易患因素很多,除年齡外,還有以下幾個方面:
(1)性別:腰突癥多見于男性。因為男性體力活動較多、較頻,腰部活動范圍較大,因此腰椎受損傷和退變的機會也較多。不過女性由于有不同的生理期,或由于喜穿高跟鞋等,造成腰椎前凸負荷增大,發病率也并不低。
(2)體型:一般過于肥胖或過于瘦弱的人易致腰椎間盤突出癥。身體肥胖,特別是腹部過于肥胖,使腰部負荷增大,增加了腰椎結構損傷的發生率。相反,身體過于瘦弱的人則因為肌肉組織太少,力量較弱,也易導致腰椎間盤的突出。
(3)職業:腰椎間盤突出癥一般以勞動強度較大的產業工人多見。當然,腦力勞動者的發病率也不低,這可能與他們長期處于坐位、活動量少有很大關系。最新研究表明,接觸震動性職業,尤其是全身震動的職業,如駕駛汽車、飛機、船舶、拖拉機等交通工具的司機,容易罹患慢性腰椎損傷性疾病。使用電鉆電錘、鏈鋸等電動工具造成腰部局部震動的職業,也容易造成腰椎損傷。
(4)姿勢:長時間處于伏案工作的辦公室工作人員及經常站立的售貨員、紡織工人等較易患此病。長期體位固定,姿勢變化較少,腰部肌肉常處于某一方向上的緊張狀態,均可造成腰椎間盤突出癥。
(5)環境:若經常處于潮濕或寒冷的環境,例如夏天空調環境、潮濕的礦井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誘發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條件。
(6)女性的不同時期:產前、產后及絕經期的女性易患此病。懷孕期整個韌帶系統處于松弛狀態,后縱韌帶在松弛退變的基礎上易患椎間盤膨出,尤其是懷孕后期,隨著腹內胎兒的不斷長大,勢必進一步增加腰部負擔。產后由于內分泌系統的改變尚未恢復,骨關節及韌帶都較松弛,也易發病。絕經期的婦女內分泌改變,骨質疏松及骨關節、韌帶的退化等改變增多,也導致發病率增高。
(7)其他:有先天性腰椎發育不良或畸形的人,甚至精神過于緊張的人,也易患腰椎間盤突出癥。值得一提的是,吸煙的人咳嗽,會引起椎間盤內壓及椎管內的壓力增高,易于發生退行性改變。
保持正確姿勢
中醫理論中有句話 “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預防意義大于治療。預防要點如下:
一、平時須注意站、坐、行和勞動姿勢,腰部不可過度負重,取物時應避免大幅度的彎曲和旋轉。
(1)良好的坐姿:
盡量選擇有靠背的椅子,盡量將腰背部貼緊椅背。工作時,應將椅子盡量拉向桌子,縮短桌椅間的距離。椅子靠背可以承擔軀體的部分重力,使腰背肌肉處于相對松弛的狀態,同時也不加重腰椎周圍韌帶的負擔,可減少勞損。
(2)正確的勞動姿勢:
從地面提起重物,如果姿勢不正確,很容易造成腰椎間盤損傷。正確的動作應當像舉重運動員提起杠鈴時一樣,先下蹲,然后雙臂握緊重物后起立,再移動雙腿搬運到指定地點,再下蹲放下重物。
二、平時可遵醫囑采用腰托保護腰部,特別是需要長時間坐著工作或是彎腰做家務等。
市面上有售形形色色的腰托,如何選擇?首先,腰托必須有一定的寬度,即大于25cm;其次,腰托的背面至少需要3根竹片或者鋼片支撐,這樣才能有力地托起腰部,否則只能起到保暖的作用,預防意義不大;最后,腰托的佩戴時間不宜過長,每日4-6小時,每戴半小時左右可以摘去休息半小時,以免長時間佩戴導致肌肉退化萎縮。
三、加強腰背肌肉鍛煉。可用兩手掌對搓發熱后,緊按在腰部,再用力上下按摩幾十次,以放松腰部。兩手叉腰、輕緩地向右、向左擺動,可松解腰部肌肉。睡前也可在床上做“船形運動”,即“飛燕點水”。鍛煉應注意:動作的幅度可大些,但速度宜放慢,每次鍛煉的時間以不引發腰部和下肢劇烈疼痛或其他不適為度。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