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秋分少吃油膩食物常拔火罐可清熱祛濕
時間:2024-10-13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長夏時節,尤其是臨近秋分時,一天之內溫差較大,中午熱早晚涼,暑濕隱藏在身體里,暑濕天氣最容易產生腸胃疾病。中醫認為,濕為陰邪,好傷人體陽氣,尤其是脾陽,脾臟受損,導致脾氣不能正常運化,表現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可見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口淡無味、胸悶想吐、大便稀溏,甚至水腫等癥。
因此,在長夏時節一定要根據氣候變化,適當增減衣服;不吃過于油膩或過甜的食物,以防產生濕氣,宜多吃具有清熱祛濕、健脾和中作用的食物,如冬瓜、綠豆芽、小白菜、赤小豆等。另外,祛濕防病,還可選用以下幾種中醫療法。
拔火罐 拔火罐具有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淤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的作用。拔罐可選擇豐隆穴(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距脛骨前緣兩橫指處)、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嵴約1橫指處)等。
艾灸 有腰酸背痛、精神疲乏、胃口不好等癥狀的人,可用艾條對神闕穴(肚臍)和足三里穴實施艾灸,具有祛濕、健脾胃的作用。
艾葉泡澡 取新鮮艾葉30~50克,在澡盆中用沸水沖泡10分鐘,然后取出艾葉,加涼水調至適宜水溫時即可沐浴,對毛囊炎、濕疹等因濕導致的病癥有一定療效。
足浴 取干姜、附子各20克,川椒、艾葉各30克,伸筋草、透骨草各15克,桂枝、桑枝各10克。用紗布將藥物包好,放入搪瓷盆內,加水適量煎煮至沸后,去藥包,待溫度適宜時泡腳,每次30~40分鐘,每日1~2次。
長夏時節,更應注重補氣血,其秘訣是:①空調要少開,流汗才健康;②多喝小米粥,五谷能養命 ;③吃好早午飯,睡好子午覺。
燥是秋季的時令主氣,很多人會在秋天出現眼睛干、鼻孔干、嗓子干等癥狀,這時應多喝水,在飲食上注意滋養津液,適量喝些湯水,并適當選擇能夠潤肺清燥、養陰生津的食物,如百合等。
傳統醫學認為,秋燥可分為溫燥和涼燥兩種,二者都會不同程度地表現為皮膚干燥、口干鼻燥、咽喉干燥、咳嗽無痰或少痰難出等,但也有其不同,溫燥伴有發熱、微惡風寒、頭痛、舌紅等特點;而涼燥在初起時惡寒重而發熱較輕、舌頭顏色不紅等。在臨床用藥方面,溫燥宜選用辛涼甘潤的藥物;而涼燥宜選用潤肺化痰的藥物。溫燥患者可多吃楊桃、檸檬、葡萄、柚子、梨等富含維生素C或涼潤的水果,避免冰品、辛辣、燒烤、油炸、咖啡、茶葉或干果類食物等;涼燥患者可用生姜、紅糖煮水喝,喝完蓋被取微汗,避免寒性、刺激性食物等。
專家認為,立秋后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即長夏時節(酷暑未過而秋天已經悄悄來臨)和秋燥時節。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