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抗衰老五大傳統觀點
時間:2024-10-13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生命中最確定的事情是,我們都會走向;最不確定的則是,死亡將于何時降臨。”這句古老的格言體現了人類悲壯的長壽夢想。這種追求本身,一方面顯示了人類自身的氣魄與膽識,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人類的抗衰路上必然會布滿荊棘。
一 中醫對過程和本質的認識
正常是一個生理過程,但的生理改變和病理變化并無明確的界限。隨著的進程,抗病能力減弱,為老年病的發生奠定了病理基礎。同時老年病的產生和發展,加速的進程。二者互為因果,易形成惡性循環。
自組織理論對過程的研究具有指導意義。自組織理論認為,人體系統是一個自組織系統,人體所發生的與,是其“自己運動”發生了問題。機體的老化改變,緩解而直線式的表現為臟器功能的降低,導致自組織能力的缺陷或失調,這是與發生之源。抗衰防病必須由此入手,才是具有本質意義的途徑。
中醫對的機制的研究源遠流長。《養老奉親書》記載:“年老之人,萎瘁為常。”老年人的主要生理特點是臟腑機能萎瘁,外表體竅也表現出退化征象,臟腑組織、四肢百骸功能衰退。
中醫學說包括致衰、脾胃虛弱致衰、氣滯血淤致衰等幾種學說。《素問》強調與否、的速度,決定于腎氣的強弱。名醫李皋則十分重視脾胃在中的作用,指出“胃之一腑病,則十二經元氣皆不足也……凡有此病,雖不變易他疾,已損其天年”。
這些理論都體現了自組織理論。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自組織系統,出現不平衡狀態時,人體具有自動恢復到正常的能力,即自組織能力。進入老年期后,這種自組織能力減弱,導致對各種的易感性增強。各種的發生發展又進一步破壞了人體的自組織能力,加速了。
近年來,由淤致衰學說日益受到重視。《素問》記載,“使道閉塞不通……以此養生則殃”。“使道”即血脈,明確指出血脈不通有礙養生長壽。
由淤致衰學說體現了耗散結構理論。人體是一種耗散結構,是在與外部環境不斷進行物質能量交換過程中保持自身穩定的系統。現代研究表明,老年人存在著血液循環和微循環障礙,呈現一種嗜狀態。淤血產生后,氣血運行受阻,臟腑得不到正常濡養,氣化功能受損;同時,代謝產物不能排泄,堆積體內,毒害機體,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加速。
西醫認為主要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但不能確定是否在個體生命剛開始時遺傳物質就預先有程序安排,到一定時限促發;或是通過遺傳轉錄錯誤,造成遺傳不穩定,引發。目前西醫對的學說有十余種,但還不能用單一理論來解釋全部機制。
綜上所述,中醫始終是從自組織理論的角度來認識的過程和本質,并將其運用于預防、延緩中,從而開創出更具本質意義的方法和途徑,正所謂,正本須先固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