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經痛的針灸治療
時間:2024-10-20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坐骨神經痛是指在坐骨神經通路及分布區內的疼痛,臨床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是一種常見病,以春夏季為多見,特別是以梅雨季節更為多發。自1986年以來,筆者采用針灸方法共收治350例,收到了較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12年共統計350例,其中,男220例,女130例,年齡在16~85歲,16~30 歲60例,31~40歲86例,41~50歲111例,51~60歲48例,61~70歲42例,71~83歲3例。病程最短5天,最長10個月,其中以2~6個月為最多,共計250例,占71.4%;345例單側坐骨神經痛,5例雙側坐骨神經痛。
1.2診斷標準:①每個病例具有典型的坐骨神經痛的癥狀。即疼痛自腰部或臀部沿大腿后 側及小腿外側,并向足背外側放射。性質有刺痛、酸痛、脹痛、隱痛或冷痛;②患側腰部、 環跳穴、委中穴、承山穴等有壓痛;③抬腿試驗陽性;④血沉增快;⑤排除其他器質性疾患 。本組350例中,原發性320例,繼發性30例。
2.治療方法
針灸取穴:①主穴為腎俞、大腸俞、阿是穴、環跳、陽陵泉、委中、承扶、承山、懸鐘、昆 侖。②配穴:濕熱加行間、俠溪、內庭;外傷血瘀加委中放血;腰骶部痛點梅花針叩刺,加 拔火罐;寒濕者加腰陽關、加灸;虛證者加肝俞、腎俞,多用溫針灸(燒針尾)。 針灸手法:用提插或捻轉補瀉法。實證、痛甚、病初起,用瀉法;虛證、酸重及恢復期間用 補法。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中間休息3天,再進行第2療程、第3個療程。
3.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 痊愈:疼痛消失(包括原壓痛點、壓痛消失),各項檢查正常(包括血沉降至正常水平),并隨訪一年以上未見復發現象;顯效:疼痛消失,各項檢查正常,但隨防中發現輕復發現象;有效:疼痛減輕,各項檢查基本正常,但半年內有復發;無效:經治療4個療程后,病情無變化或因故自行中止治療。
3.2經1~4個療程治療,痊愈250例(其中原發性230例,繼發性20例),占71.4%;顯效67例,占19.1%;有效24例,占6.9%;無效9例,占2.6%。總有效率達97.4%。
4.典型病例
王××,男,45歲,壩頭鎮南港村人,1990年5月6日就診。主訴:左大腿自發性疼痛2個月。2個月前在左腰臀部不知不覺酸痛,自己不加注意。約過了10余天,疼痛向左大腿后側放射,直至左足4、5趾。在當地醫院診治,服過中藥西藥(具體用藥不詳)不見效,昨天因天氣變化(下雨),疼痛更加劇烈,左下肢一動就痛,痛實難忍,咳嗽、呼吸其痛加劇。詢問患者從小就有咽痛史,未經治療,每次皆自愈。胃脘不適,右下肢不痛。檢查:心、肺、腹(一) ,T:37℃;P:76次/分;R:24次/分,BP:16/10.1Pa。腰椎骨無壓痛,左下肢抬腿試驗40°(陽性),左側環跳穴、委中穴、承山穴處有壓痛,左腓腸肌輕度萎縮,圍徑比右小1.2cm。血沉35mm/h,腰骶X線片(一)。診斷:左側原發性坐骨神經痛。治療:按上法針灸治療一療程,疼痛完全消失,活動如常人,血沉12mm/h。為鞏固療效,再針灸5次告愈,隨訪一年,未復發。
5.討論與體會
坐骨神經痛,屬中醫痹癥范疇,多數為外邪侵犯膀胱經和膽經,取行氣活血、化瘀通絡為治則。故用大腸俞、委中、昆侖等穴,以疏通太陽經脈,驅邪外出。針刺環跳、陽陵泉、懸鐘等穴是為了通經活血,行氣止痛。局部點刺放血,使瘀血從皮膚排出,再加電針,結合艾灸和梅花針氣止痛。局部點刺放血,使瘀血從皮膚排出,再加電針,結合艾灸和梅花針叩擊,然后拔火罐,一方面可針對性地驅風祛濕、溫通經絡、止痛消腫,另一方面增強局部血流量、加速血循環,以增強療效。 針刺環跳、委中、陽陵泉3穴,應有觸電感及酸脹向整個下肢傳導,并至足趾為佳,如果只是局部酸脹,則療效較差。局部沒有酸麻脹等得氣感,而向小腹或外陰部放射,則無療效,應從新調整針刺方向,每次針刺加電針,留針15~25分鐘,并節房事,避重活,在治愈后,更注意保護腰部,盡量避免受涼及扭傷。如需腰部負重或劇烈活動,工作前先進行一些預防活動,使腰部有些準備,應避免久臥濕地及防治各種感染。 本方法適用于各類型坐骨神經痛,包括原發性和繼發性,本組除30例繼發性用適當藥物,進行病因治療外,其余單純用刺灸治療,但不論原發性或繼發性,如進行3個療程,仍無顯著療效,應改換其他療法。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