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方式決定人際距離
時間:2024-10-19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正確解讀身邊人的各種非語言信息,無疑不僅是心理咨詢師的必修課程,也是我們社會人與其他個體打交道時,真正做到“善解人意”所必需的。生活中其實不怕誤解,而是怕你把誤解當成事實或者不肯給對方提供改變機會的可能。難以盡述,我想從我們每個人常用的交談方式談起如何領會對方心理的想法。
交流大致分為文字的、語音的和面對面的三種。一個好朋友跟我說起他跟電視臺的合作,編導與他之間,大事小事全用短信。他們不定期會合作一次,朋友會提前接到短信通知來做節目。切記不要提前到,因為對方很忙,編導一定會按時與你共事,并完成工作;工作完成后編導立刻重新投入到他的工作,而朋友也必須立即離開。有時候,編導會在本次工作完成,邀請你給提點下次合作的建議。不過,并不會留出與你面談的時間,說我們郵件溝通吧。于是,朋友的策劃用郵件發過去,他會回復“收到”,但并不置可否。直到被詢問才說出為什么不用的原因。還有幾次朋友為節目提出的建議,編導很有禮貌地都說很好、不錯。但節目依舊如前,合作也依舊按部就班進行。編導對朋友從禮節上一直很尊重,編導經常還會說有什么好點子給我們提提,朋友現在也只是嘴上答應,但并不實施,因為他明白,做也是白做。
#p#副標題#e#從以上個例來看,編導與朋友之間保持著很標準的商務距離,也很明顯編導選擇的溝通方式都是商務上較常用,甚至連電話都不用。用禮節的官方文字,這是一種彼此都可以避免帶入個人喜好或不好感覺的方法。對于郵件,編導并沒打算采納或回復。相反,朋友開始以為編導真的想聽他的個人意見,并產生拉近距離的愿望,曾作過一些努力,由于沒有結果而終棄了之。
以上情況僅粗略分析,重點不在此。而我們日常采用的交流方式,其實本身是有其意義的。短信已經是很多人喜歡的常用溝通方式,不過在情感交流上,文字永遠不如聲音來的直接和準確。所以一個認識你的人,他會選擇一種直接的方式溝通呢,還是會選擇一種間接的方式。這取決于多方面,一是、你給他的感覺和接受度,比如我們往往對于比自己階層高的人見面會覺得拘束(不自在),那通常我們不會選擇初次用“見面”的方式;二是、取決于他自己擅長的交流方式,比如有的人就是喜歡用短信,讓他下次打電話,他也會有可能忘記還堅持用短信;三是、他預期的兩人關系發展,如上例對方就是想保持商務距離,就不會考慮用電話或面談的方式擴大交流的可能,不提供可能自然就保持現狀或者還會倒退。
所以,我接觸過一些人。同樣是來邀請你,有的人用郵件先來試探一下,有的人先發個短信,有的人則直接打個電話;甚至有的人直接在第一次電話里就邀請能與你面對面交談一次。選擇不同的交流方式,有對方對你的認可程度的解讀,有與自己地位階層比較后的選擇,有自己擅長或常用的交談方式對于成功的把握,有對于社會上一般采取的方式的比較。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用直接的方式,不僅是對自己的自信,也是一種想要快速達成合作的表現;相反,有的人本來已經熟悉了,還要回去采用很禮節或委婉或間接或初始最早用過的交流方式,這里面也一定隱藏著自己的思考。是想保持現在的距離嗎,還是想抑制一下發展速度,還是有別的考慮
不知道,我很難一概而論,要就事論事。不過,當對方選擇一種什么樣的交談方式,似乎已經把你們的未來關系放入了一個他所設想的軌道。你如果想接受那就沿著走下去,如果你覺得不舒服也可以跟對方提出來,如果對方沒有“聽見”,說明他堅信你們就應該保持這樣的關系,就像編導處理朋友的郵件一樣,編導自己其實是有思路的,而且輕易不會被改變。所以,有的努力你就真的可以省略了!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