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西瓜”來了就要丟“芝麻”
時間:2024-10-19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畢業生:花錢吃“后悔藥”值不值?
小呂是某高校建筑專業畢業生,早在去年11月就已經和一大型建工集團簽了約,正欲打點行裝,卻傳來北京某建筑公司欲“橫刀奪愛”,思來想去還是到北京發展吧。于是,他又輾轉于違約金等事情中,一番折騰后的小呂深有感觸:“我有些后悔當初的草率,5000元就這么扔了,以后簽約時一定要慎重、不盲目、不匆忙,否則勞神又傷財。”
像小呂這樣花錢吃“后悔藥”的畢業生為數不少,“見到好單位誰不想去呀?現在就業形勢不太妙,招聘會上我們只好逮著一個算一個,可簽完就后悔怎么這么便宜就把自己賣了?”小呂還算心疼錢,但有些人卻不然,一開始就互相打聽違約金的行情,有的還甚至樂此不疲地吃了好幾回“后悔藥”。
畢業生小邵最近就一直很煩惱,因為一家中意他的單位要他在一周內簽約,而他中意的一家單位卻還在決策中。簽了怕錯失更好的良機,不簽怕竹籃打水,有點類似于股市拋與不拋的抉擇。
“薪水不滿足、待遇不夠好、職位不理想、專業不對口、前途不光明”成了毀約的五大理由,加上單位進校招聘過早,而考研、公務員考試較晚等因素,一些畢業生為求安穩先簽約,以后再謀高就選擇違約也不足為怪了。
企業:煮熟的鴨子為什么飛了?
都成意中人了卻和別人眉來眼去,簽約又毀約,用人單位自然措手不及。一般公司都根據崗位需求來確定招聘人數,眾里尋人千百度,總算挑了幾個順眼又順心的,一轉眼改旗易幟了,這尷尬又怎么形容呢?
“我們沒辦法啊,一位大學生一直在我們公司實習,和她簽訂正式勞動合同后沒多久,連名片、辦公桌都配備好了,她卻提出毀約。”某公司一位人士談起毀約大搖起頭,一臉無奈。
人走崗位在,用人單位必須從頭再來,另起爐灶。可時間上晚了,別人多半與別的單位簽訂了合同,而一旦選中那些有約在身的,等于挖人墻角,新一輪違約由此產生,造成惡性循環。雖然企業對毀約說不的態度相當堅決,但缺乏相關機制約束,主動權不在企業手里,奈何不得。
對毀約問題,某高校人士認為,毀約使學生個人誠信度打折扣,也降低了學校與用人單位間的信任度。學校應加強誠信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不少教育界人士也指出,要減少毀約現象,不能只靠單一的行政手段,也需依靠市場自身規律來進行調節。
話說回來,畢業生毀約現象也是就業市場在陣痛中逐漸成熟長大的真實反映,而長大是要付出代價的。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