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日企的六條理由
時間:2024-10-19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為什么一些優秀的人才不愿在日本企業工作?他們往往有很好的人際關系、管理經驗、教育背景以及相當好的語言能力。時訊記者通過采訪了解到,一些高級白領之所以不愿意在日企就職,主要原因在于不習慣日本的企業文化以及一些日企所存在的典型“日本作風”。
第一,日企按資排輩導致員工發展空間小
日本企業的“等級森嚴”據說是世界聞名。時訊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幾乎所有被采訪的在日企有過工作經歷的人都對日企的“按資排輩”有所感觸。而且不僅是日企中的中方員工,即使是日方員工也認為“日本企業和歐美企業最大的不同在于歐美企業不以年齡和輩份作為能否升遷的標準,而日本企業比較注重按資排輩。”
據一份問卷調查顯示,當待遇工資等條件相當的條件下,在日企工作的日本員工比中國員工似乎更傾向于選擇歐美企業。許多人在接受時訊記者采訪時都提到,在日本企業就是一個“熬”字。像微軟公司,請兩個十幾歲的高中生去做軟件設計師的做法在他們看來絕對是荒唐之舉。這也是部分有能力的中國白領在日企待不長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位對日本企業文化有研究的專家認為:“日本企業一般都有一套管理模式,在某一階段做什么事情是非常明白的、整個公司的工作模式基本是按步就班,每個新人來到日企,公司會有專門地培訓,他會告訴你做什么事情用什么樣的方法會比較好,甚至于填表這樣的事情也會有專門帶你的人教你。但公司也會有一整套比較嚴格的管理模式,比如在工作時間,撥打或接聽私人電話會被日本老板當作‘偷盜行為’,被日本人視為不恥。這種非常森嚴的管理制度,等級制度,讓不熟悉日本文化的人很難感到舒服。”
第二,日企中的中國員工為何總是當副手
采訪中有日企員工抱怨”日本人根本就不信任中國人“,即使能力再強也得不到與能力相當的重用。同樣的能力,日本員工比中國員工更能得到高升機會。一位業內人士透露,盡管日本企業中占據中層管理職位的中國員工與歐美企業中差不多,但是對絕大多數在華日本公司來說,中國員工能達到的最高職位也就是副總。
采訪中還有人認為,中國員工不僅在發展機遇上受到不公待遇,薪酬福利也有差別。比如同樣一份工作,日本人比中國人的報酬高得多。
曾在某日企工作十年的一位女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抱怨:“我覺得實在呆不下去了!”她說:“我大學的專業是日語,所以畢業后就去了日資企業,希望能夠做出一些成績。在日企工作了十年之后,我選擇了離開。一個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F在我在讀MBA,想換個壞境。日企本身帶有很濃厚的大和民族文化氣息,它要求員工非常敬業,這個要求本身并沒有錯,但是有些運做的方式卻不能讓我接受。比如,員工中有先輩(老員工)和后輩(新員工)之分,后輩要服從命令,無條件。再比如,同樣一份工作,日本人比中國人的報酬至少高1/3。中國人被派往各地辦事處工作,半年才允許回家一次,可是日本人來中國工作,攜妻帶子,公司負擔其所有的費用,包括孩子的學費,這是沒有道理的,也是很不公平的。同公司的中國員工私下里交流的時候抱怨頗多。當然,在有些人看來這些也許并沒有什么,可是,當付出和收獲不成正比時,就會失去信心和激情。記得從一入公司開始,就對員工進行各種各樣的培訓,灌輸敬業精神,讓我們感到只要努力就會很出色,就會得到認可,但事實并不是我想的那樣。日本人根本就不信任中國人,部門經理都是日本人,對于有能力的中國員工從不委以重任,時間一長,自然就會沒有成就感,感覺自己努力工作了多年而得不到重用和升遷,就很不平衡,年輕時的激情都被磨平了,感覺生活很乏味,就不想再做了,想要離開了。在這一點上我認為歐美企業之所以能夠更吸引中國員工,就是它們能給員工提供很多機會,員工若有能力就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據了解,很多優秀人才離開日企的原因就是因為覺得“不公平”“發展空間太小”。
第三,日企薪水偏低升職緩慢
采訪中幾乎所有有日企工作經歷的采訪對象都表示相對歐美企業來說,日企薪水偏低。一位在日企工作了近五年的女士稱,歐美企業薪水比日企高出不是一點點。同樣的付出,同等的能力,當然希望能獲得更多的薪酬回報。一項在線調查顯示,中國白領們有78%的人為提高薪酬而換工作。
一位在日企工作的員工在就這一問題接受采訪時說:“日企的升職和加薪機會都比歐美企業小,但是如果你了解日本企業,你就會了解在日企,員工待遇是逐年遞增的,但增長的幅度不是很大,員工報酬與歐美企業相比雖然要偏低,但等你做到一定的年限和職位,比方在一家日企待了5-10年后,一般說來就沒有什么后顧之憂了,他們一般不會輕易裁員,他們把裁員當作是公司的一種恥辱,日企會把公司職員當作孩子一樣對待,如果你經過若干年后還沒有什么長勁,企業會把這個視為企業的責任。這和歐美企業很不一樣,歐美企業往往是今天你能干給你加薪,明天你的業績上不去,就把你炒掉。只不過,現在的年輕人很少考慮將來的事情,他們只看眼前,你今天給我多少?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日企的競爭力就不大了。人家都流行35歲退休,誰有功夫陪著你慢慢成長?”
第四,重經驗,輕能力
采訪中不少日企員工認為,日企的管理模式比較程序化,每個環節都可以按部就班,有時經驗變得比能力更重要,每個職位上的工作都有“前輩”們的經驗可以賴以參考,甚至手把手地教。許多采訪對象都表示,在日企,很多時候“聽話”的員工反而更吃香,那些渴望發揮創造性的員工于是感覺到了單調和枯燥。日企的這種程序化的管理模式,有時會讓中國的員工感到不適應,特別是一些有想法和見解的人,感覺不被重視以及自我價值得不到體現。一位剛工作不久的大學生說:“日企里大部分的工作都會人教你怎么做,遇到問題時,都會以過往的經驗來判斷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優劣,有些工作就不需要十分個性化及創新的人才。用日企管理層人士的一句話來說,‘再優秀的人沒有經過歲月的熏陶都不算優秀。他們認為沒有經驗和有經驗的差別是很大的。”他最終離開了供職的日本企業,他說:“并不完全是因為薪水問題,我比較喜歡有創造性的工作,不喜歡單調的工作。日企工作單調也不完全是他們的錯。我們應該看到,在中國的日本企業很少有IT業,一般都是純制造業。制造業當然不需要多少創造力,這種性質就決定了在這些日企里發揮不了個人的創造性,待久了自然就感覺比較枯燥。”
第五,老要加班還不給加班費
日本企業下班晚幾乎已成為共識,這跟日本企業要求員工敬業和對企業的忠誠度有關。一般來說,日企沒有在晚上8:30以前下班的,而且無論怎么加班,都沒有加班費。他們覺得這是應該的,這在中國白領看來是難以理解的。但是,既然在日企工作,人家屋檐下,所以“入鄉隨俗”,即使沒有特別重要的事情,也不好意思準時下班,只能在公司里干耗著。據了解,這是日本企業的一大優良傳統,因為“日本企業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點就是以企業為家,在日本企業工作的每個人都相當敬業和講求協作。每個人手頭的活都相當的?;蚓<词故侨毡颈就?,加班也是家常便飯的事,過了下班的時間大家也都不走,有些人是非常地忙,有些人是沒事也待在那,逐漸就形成了這一風氣,有時候回家早了,日本老婆都會覺得你沒用?!币晃辉谌毡竟ぷ鬟^的先生對記者這樣說。
第六,在日企工作倍感壓抑
“日本人對中國人根本就瞧不起。我能接受日本員工通常都要比中國員工的待遇高。當然,因為兩國的消費水平不一樣嘛。如果他們和我們工資一樣,他們回日本會不夠花的。
我也能接受日企的管理和文化,他們很注意團隊力量,不重個人能力。我認為這樣對企業的發展是有好處的,正是這種企業文化使日本企業在長期的競爭中顯示出了力量。而歐美企業過于強調個人能力,這只是一種短期效應。但是我不愿意在日企做下去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從心理上看不起中國人,他們認為中國人的素質不如日本人。”
一位在日本某著名商社事物所工作過的馬先生在接受時訊采訪時說:“日企沒有入圍中國最受尊敬的企業,在我看來是意料之中的事。我所服務的商社,1996年在世界企業500強中排名第9位,擁有總資產是7000多億美元,是日本的九大商社之一。但是到2001年,他在世界企業500強的排名下降到了70多位。原因有很多,我認為其中一個原因和日企的用人制度有關,日企的做法一般是一流人才在總部,二流人才在歐美,三流人才才會來中國。我辭職的一個重要原因并不只是薪水,工作到了一定階段,就有更高層次的要求??墒窃谌掌蠛茈y做上去,往往干了好多年還只是一個普通員工。外企圈子中的人互相交流時,經常會談到日企的老板不容易和員工打成一片,可能是不屑于,也可能是為了維護自己的身份和面子。我們認為學日語的人適合在日企工作,因為他本身可能已經習慣了他們的某些習慣和文化。一副唯唯諾諾的樣子,典型的日本作風。
在公司內部,中國員工和他們的矛盾是有的,我覺得這中間有我們的問題,但更重要的是日本人的狹隘心理,他們歧視中國人。有時候矛盾激化就會有爭吵。他們覺得自己很了解中國,喜歡親歷親為,可這是很片面的。他們不信任中國人,工作的環境是一個大通間,上司和員工面對面,這樣做的目的是有利于監督下屬。
另外,日本公司的分公司之間互相關聯,互相持股,高層管理人員調動頻繁,他們管理的風格不同一,有時候很難很快的適應。日本人做事特別認真,過于謹小慎微,一件小事都會一再的確認,和同事商量,和總部確認,做的有些過了,無形中效率降低。日企中有嚴重的″大鍋飯″傾向,沒有能力沒關系,只要愿意在公司呆下去,有一定的人緣,就不會有什么后顧之憂。在日本公司做了5年,我覺得自己的心情可以用苦悶來形容。壓力很大?!?/P>
時訊記者在采訪一家日企時,發現同在一個企業工作,近一半的中國員工認為日本員工對自己是友好的,而幾乎所有接受采訪的日本員工都坦率地承認自己對中國同事不夠友好,或者說有偏見,為什么會這樣?這種比例的不統一能夠說明什么呢?
專家意見
企業受尊敬程度和品牌不是一回事
楊軍北京大學案例研究中心2002年“中國最受尊敬企業”排名負責人之一
我們的候選企業實際上挑選的是公司,而很多日本企業包括法國企業,都采取很多方式規避政策,他們采取合資、或者在中國設立一個辦事處的方式,而不是以公司形式出現,所以不是我們的例選對象。這樣做可能有本國稅法的規定,如財務必須進入母公司報表等,但很多則純粹是為了獲得中國政府政策上的優惠。
很多大的日本企業,在中國都沒有分公司,就是為規避一些風險和得到一些政策優惠。
廣州本田作為一個合資公司可以評價它,但作為一個辦事處我們就不能評價。很多日本企業在中國都不能作為一個實體列選,我們挑選一個企業不是看它是否有名氣,產品是否有影響力,我們可能把稅收500強等作為一個參考,如果這個企業稅務方面達不到一定的指標,也會影響它在中國市場的認可程度。而許多日本企業在這些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
另一方面,公司有時候包含了很多社會責任,而不僅僅是產品問題。對于日本品牌,中國的知曉度比較高,但產品形象和企業形象并不是一致的。企業受尊敬的內涵比產品品牌廣,社會的滿意度、就業、稅收、對社會的捐資和贊助等,都是企業形象問題和社會責任問題,不是品牌能替代的。饒文靖采訪整理
他們為什么不尊敬日本企業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李萍
早幾年前,我曾在日本做過訪問研究,其方向主要是現代日本企業倫理研究,因而也走訪過一些日本企業的中層管理人員和在日企業工作的一些普通員工。
很多人都會認為中國人和日本人比較相近,實際上,我個人認為中國人和日本人的相似程度遠遠低于中國人與美國人的相似程度。在很多方面,中國人和美國人的方式更為接近。首先,漢語在語言表達方式上和邏輯結構方面與英語更為相似,而語言是思維的載體,這導致中國人容易在思想觀念上與美國人比較接近;而日語和漢語則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語系,中國和日本的相似遠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少。
人們容易產生中日文化差異小,中美文化差異大的錯覺,兩個民族在交流時錯以為的這種相似性,會讓雙方感到措手不及。從現實上表現為日本企業的文化在中國的推廣遠遠要與歐美企業到中國受到的文化沖擊要大。人們總是錯誤地以為中日文化接近性的程度要比與歐美文化的接近性程度高,而事實上卻恰恰相反。我所學習過的東京大學曾對中、美、日學生做過一個調查,結果顯示,日本學生對未來的希望值是相當低的,而中國學生的希望指數和美國學生是相當接近的。這可能與中國傳統中的積極入世的儒家文化是分不開的。
美國人曾對在美發展得比較成功的日企做過一個分析,他們都有一個特點,一般是1000人以下的規模,超過千人以上,一般日本企業所推廣的“溫情”管理模式的效果就不明顯了。
為什么中國人才不愿意在日本企業就職呢?我個人認為,很多人都是出于利益滿足的需要和驅使,而事業意識、職業感往往不是很強,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白領的職業化比較低。
在日本企業中因為存在有年長的和年輕的、有經驗和無經驗的區分,很難實現事實上的平等,因此會導致員工與雇主之間的誤會,甚至造成文化上的沖突。我在日本的時候,有一個在日企工作的同鄉就曾說過,在日企工作太累,日本人喜歡加班,沒什么事也都待在那,并且日本人之間的那種復雜的人際關系和背后議論,也讓人覺得很累、辛苦,雖然每月可以拿到40多萬日元的不菲收入,也只想干兩年就走人。
日企在中國大部分是做來料加工或配件組裝,在中國輸出的技術型和人員培訓上要較歐美企業少一些。他們低估了中國市場的潛力和消費心態,所以就競爭不過歐美企業。此外,中國人比較強調直率、坦誠;而日本人在這方面容易留下曖昧、言行不一的印象,這些差異雖然不大,但是累計起來,也影響了日本企業在中國人心中的形象。(楊純采訪整理)
日本企業留不住人才的幾個原因
劉瑞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國民經濟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日本企業的產品是非常好的,但是日本企業在中國消費者心中并不受尊重,這是有原因的。
首先是歷史方面的原因。中國老百姓對日本政府不承認侵華這段歷史的做法是非常反感的。
其次,企業對人權的尊重問題。一個調查顯示,最尊重人權的是國有企業,中國的國有企業最尊重工人的權益,如果工人的權益受到損害,政府是會出面解決的。第二個是歐美企業,他們有尊重人權的精神傳統。而日本企業則排在后面,這就和日本的企業文化有關系了。日本企業強調服從,要求下級要服從上級,服從權威。并且日本企業到中國來,對中國的員工也確有不公平的地方,在大型企業可能還好一點,特別是在中小企業中體現的尤為明顯。比如體罰現象,我們經常可以見到這方面的報道,而在歐美企業中是絕對不會出現這種現象的。
第三,工資待遇和升遷機會的問題。日資企業的工資比歐美企業低,這是不爭的事實。而且日資企業的重要崗位是不用中國員工的,都是從日本本國派來的,他的關鍵崗位是不讓中國人參與的。這樣的做法,導致中國員工覺得自己的發展空間受到限制,所以很難留住優秀的人才。
第四,現在整個日本經濟弱化。大部分在中國的日本企業由于國內經濟不景氣的影響,資金緊縮,,經濟狀況不如以前,所以開始裁員,一般來說,他們首先裁的是中國員工。這對中國員工的心理傷害也是很大的,他們會覺得不公平,與其讓老板裁掉,還不如自己主動離開,尋求更好的發展空間。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