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心理疾病容易誤診
時間:2024-10-18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這些年來,來心理專家門診就診的病人大多存在著這樣一種普遍現象,他們在痊愈之后多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原來我這病也屬心理疾病,要是早知道,我就不用走那么多的彎路,花那么多的冤枉錢,自己也不用痛苦那么長的時間了!”原來這些病人所患的病極易被誤診,最典型的一例病人竟然在6--7年間被誤診成十幾個病。為什么心理疾病這么容易誤診呢?原來心理疾病不單表現為情緒問題,還會出現許多軀體化癥狀(即是表現為軀體某一部分的不適),比如失眠、頭痛、頭暈、暈厥、猝倒、耳鳴、眼花、胸悶、胸痛、心慌、心跳、呼吸困難、腹部不適、惡心、嘔吐、四肢麻木、發抖、無力、抽搐、甚至截癱、失明、失聰、失語、癡呆等等。有時一旦軀體癥狀出現,情緒癥狀反而緩解,這在心理學上叫“轉換性癥狀”,很多焦慮癥、恐怖癥、抑郁癥、抑郁性神經癥、神經衰弱都會伴隨有軀體化癥狀;疑病癥對自己患病的信念更是達到了偏執、妄想的程度,到處求醫、諸多檢查,到處尋找患病的證據,甚至將生理現象當作一種癥狀來求醫;癔病更是天才的模仿師,任何疾病的癥狀都可以在此類患者身上呈現,如某市一位全國著名的藝術家精神受刺激后出現頭痛、失語,繼而出現癡呆、臥床不起,癥狀持續兩個多月,最后連妻子都不認識,在當地CT、核磁共振等諸多先進儀器檢查未見異常,經全市大會診,甚至請北京某權威醫院會診,最后擬診為腦中風后癡呆,但治療不但未見效,反而日漸加重,后到一家精神病院留醫,診斷癔病,經藥物、心理治療3天后病情奇跡般好轉,留醫半月痊愈出院。
當今世界,先進的醫療儀器確實令很多軀體疾病的診斷變得容易,但對心理疾病的作用卻不同,運用不當會產生負面作用,因為過多的檢查不僅浪費金錢、浪費醫療資源,最致命的是過多的檢查本身就是一種不良的暗示,不但會增加病人的疑慮,削弱病人的治病信心,還會令原有的那些癥狀鞏固下來。這些心理疾病的診斷不但需要心理學知識,還需要內科、神經內科知識,因為要診斷這些病首先要排除器質性病變,曾有將心臟病誤診成焦慮癥延誤治療致死的報道。所以一般醫生在無足夠把握的情況下不肯輕易下這類的診斷。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