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乏怎辦 秋季養生小竅門
時間:2024-10-13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夏末秋至,隨著秋季的到來,氣溫轉涼、晝夜溫差變大,耳鼻喉炎、(支)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以及脾胃疾病又到了極易復發的季節。此外,秋乏、秋燥、秋膘三大健康問題亟待我們解決,秋季養生重在滋陰潤肺,增強抵抗力。今天在這里為大家介紹一些秋季養生小竅門。
“秋乏”篇:4個方法巧應對
所謂“春困秋乏”進入秋季以后,隨著天氣逐漸轉涼,人體各系統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這時,人的機體需要有個生理性的休整階段,“秋乏”就產生了。
專家稱,“秋乏”常常表現為全身疲憊、四肢無力、昏昏欲睡、口鼻干燥、精神萎靡,即使夜間睡眠很好,白天仍覺精力不足。
雖然秋乏的癥狀經過一段時間后可以自行調節和恢復,不過它仍然會影響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狀態。下面我們來看看專家的應對“秋乏”的高招吧!
1、早睡早起
爭取晚上10點以前入睡,比夏天增加1小時睡眠為佳,并保證早睡早起。
2、運動量不宜過大
運動方面宜選擇輕松平緩、運動量不大的項目,如登山、散步、做操等簡單運動,并且循序漸進地進行,當周身微熱,尚未出汗時即止。
3、睡前一杯牛奶
牛奶中含有一種能使人產生疲倦欲睡的生化物,叫L色氨酸,還有微量嗎啡類物質。這些物質都有一 定的鎮靜催眠作用,對大腦睡眠起著關鍵的作用。它能使大腦思維活動暫時受到抑制,從而使人想睡眠,并且無任何副作用。
4、飲食注意生津養陰
秋季飲食應注意清淡,以生津養陰為主。魚、各種動物瘦肉、禽蛋,以及山藥、紅棗、蓮藕、芝麻、糯米、乳制品、蜂蜜、梨、蓮子、銀耳、葡萄、蘿卜、蔬菜等食物是上佳選擇,同時注意葷素搭配、平衡膳食。
“秋燥”篇:清熱滋潤是關鍵
“燥”在中醫又被稱為燥邪,有溫燥與涼燥之分。“溫燥”屬于在秋天初期所感受到的燥邪,往往帶有夏的余熱,表現為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干咳少痰、咽干口燥、小便量少、大便干結等,秋燥傷人易傷肺,出現肺燥。專家認為:對于溫燥,養生原則要以清熱滋潤為主。
1、飲食宜滋陰潤燥
多吃滋陰潤燥的食物,如梨、蘋果、葡萄、銀耳、蓮子、蓮藕、蔬菜等,同時還要注意補充微量元素,如鎂、葉酸、維生素B族、脂肪酸和色氨酸等。
2、良好的生活習慣
入秋后早晚溫差變化大,應及時增減衣服,隨時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預防感冒,怕冷的人應該隨身帶著薄外套預防突然變冷的天氣。在辦公室也該備有防寒的衣服,注意保暖。每天還要保證充足的睡眠,依照自然界在秋季“陰增陽消”的規律,要早睡早起。
#p#副標題#e#
“秋膘”篇:秋季進餐3建議 對發胖說NO
“秋膘”就是秋季要進補的意思。夏天由于天氣炎熱,很多人吃得都較少,一到秋天,天氣轉涼,就開始進補,一不小心,有的人就發胖了。我們來看看專家針對“秋膘”有什么好的建議吧!
1、飯前喝湯或吃水果
湯可以抑制食欲,增加飽感。喝湯后再進食,飯量便會減少。吃水果時,咀嚼與胃的飽足感是滿足人們食欲而使人停止進食的兩大要素。
2、晚飯少吃,以素食為主
晚飯吃得太多太晚,人體內胰島素分泌量高,容易使熱量轉化成脂肪儲存在體內,從而出現肥胖。飯后散步半小時。此時,人們運動鍛煉所耗的能量均來自脂肪,可有效地減少體脂而漸瘦。
3、飯后適當運動
飯后散步半小時。因為,人們運動鍛煉所耗的能量均來自脂肪,運動可以有效地減少體脂而漸瘦。
不過需要我們注意的是,養生之道重在平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就應當時時注意,加強體育鍛煉。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