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逸常不均 中醫養生應適度勞逸
時間:2024-10-12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中醫學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認識到了勞逸適度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有“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的記載,可見勞逸適度符合養生之道。勞逸失度對身體將造成嚴重的損害,勞逸失度包括過勞、過逸兩方面。
一、過勞的危害
過勞即勞累太過,也稱勞倦所傷,包括勞力、勞神、房勞等三個方面。
1.勞力
形體過于勞累,故稱“形勞”。如積勞成疾,或病后體虛,勉強勞作致病,都屬于勞力過度。形勞致病的特點,一是耗損臟氣,特別是脾、肺之氣,從而導致少氣懶言,神疲體倦。如《素問·舉痛論》說:“勞則氣耗。”“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發越,故氣耗矣。”說明過勞可導致內外之氣因喘汗而散泄消耗。二是過勞可致形體組織損傷,主要是筋骨的勞損?!端貑?middot;宣明五氣篇》說:“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2.勞神
勞神也稱“心勞”,主要指思慮不解,用腦過度。由于心主神,脾主思,故思慮勞神日久,易耗傷心血,損傷脾氣,以致心悸、健忘、失眠、多夢以及納少、腹脹、消瘦等。
3.房勞
房勞又稱“腎勞”,主要指房事太過,或手淫成習,或婦女早孕多育等。房勞易耗傷腎精、腎氣,可出現腰膝酸軟、眩暈耳鳴、精神萎靡、遺精早泄、性機能減退以及婦女月經不調、帶下過多等病癥。 #p#副標題#e#
二、過逸的危害
過逸即過度安逸,包括體力和腦力兩方面。正常的勞動,有助于氣血流暢、精神振奮、身心健康。長期安閑少動、久臥、久坐者,可導致氣機不暢,脾胃功能呆滯,出現食少、胸悶、腹脹、肢體無力、臃腫發胖等。久則形成氣滯血瘀、痰濕內生的病變。另外,過度安逸或長期臥床,則陽氣不振、正氣不足,可見動則心悸、氣喘汗出等癥,或抗病力弱,易感外邪。故《素問·宣明五氣篇》說:“久臥傷氣,久坐傷肉”。至于長期用腦過少,諸事無所用心者,可致神氣衰弱,表現為精神不振、反應遲鈍,甚至出現早老性癡呆等。
三、勞逸結合的方法
絕大多數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機體免疫力普遍低下,因此更要注意勞逸結合,應比正常人更注意休息。
(一)消除眼疲勞
睡眠是保護眼睛、消除疲勞的最好方法。另外長期過多地看書讀報或用眼,常會導致肝血不足??磿鴮懽殖^1小時者應以視遠觀景5~10分鐘作為休息;開目注視搞研究或雕刻的人員應學會閉目養神10分鐘作為休息。眼睛疲勞過度,看一看綠色的草坪或樹木,可以解除勞累。
(二)用交叉工作法達到積極休息
腦力勞動時間持續2小時后,可換為體力勞動或做一會兒體操運動,常是驅走疲勞的積極辦法。
(三)培養愛好,勞逸結合
上班時精力集中,緊張的腦力勞動常使人筋疲力盡,無精打采,下班后應培養自己的一些愛好,如養花賞花、打撲克、下象棋、練習書法、繪畫、唱京劇、哼小曲等,可使你精神放松,消除疲勞。
(四)注意動靜結合和自我保健
工作學習搞得你頭暈眼花,休息時應去郊野田間、公園娛樂場所走一走,或找個僻靜之處與友人、親人散散步,聊聊天,吃頓“野餐”。學會久動后以靜休息,久靜后以動休息,動靜結合,才有益健康。當站立勞動腰酸腿痛時,可采用捶腰揉腿的方法自我保健;思考累了,閉目按摩上下眶、內外眥及天柱、太陽穴3~5分鐘,就能使你消除疲勞。
總之,要學會主動休息,這樣可以調節各器官的功能狀態,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和健康水平。每個人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靈活機動地安排好學習、工作、生活和休息。做事講究效率,休息要有質量,亞健康狀態的人首先要從疲勞狀態下脫離出來。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