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腦中風莫忘去濁毒
時間:2024-10-21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腦卒中(俗稱中風)是由于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造成血液循環障礙而導致腦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也就是百姓所熟知的“腦梗死”和“腦出血”。前者的發病率遠高于后者,占卒中總數的70%~80%。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南崗分院急癥科主任賈維剛教授介紹,中風病人最苦惱的事情有兩點:一是包括肢體偏癱廢用、失語嗆咳、遲鈍智障在內的各種嚴重后遺癥而生活不能自理,二是病情頻繁發作,嚴重降低生活質量。很多中風患者,尤其是反復犯病的人,之所以后遺癥多、病情纏綿、療效不佳,從中醫學角度來解釋,極有可能是因為體內的“濁毒”太多、沒被有效清除。
濁毒型中風危害日趨嚴重
賈維剛介紹,隨著現代生活節奏、飲食結構、工作狀態、競爭壓力等多方面因素的變化,現代社會身有濁毒的人越來越多,主要表現為體重偏胖或肥胖、平素虛乏倦怠、食后困睡不解、易疲勞、易感冒和過敏、經常頭暈、睡眠障礙或多夢、且伴有胸悶短氣、脘腹脹滿、排便困難等。患者舌體胖大齒痕較重、舌苔厚膩。到醫院抽血化驗,經常被檢查出血糖、血壓、血脂、血尿酸增高等代謝綜合征等情況。而這些增高的指標恰恰是引起冠心病、腦血管疾病、眩暈病、缺血性腎病及周圍血管疾病等動脈硬化性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研究結果顯示,在陰虛、陽亢、痰濁、血瘀、氣虛、絡阻、厥逆這7個中風發病因素中,濁毒內蘊型中風占全部缺血型中風的比例已從1989年的第5位上升至2012年的第2位。這一統計數據顯示,“濁毒”已成為嚴重危害現代國人健康的最重要禍根之一。
濁毒癥產生的原因有四個
賈維剛介紹,濁毒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個。一是素體濕熱內盛,蘊郁難解,終至濁毒內生,而致疾病,這種情況多見于肥胖和超重者。“肥人多濕”,胖人本身就是濁毒體質。二是肝郁氣結,氣機不利,精微不運,郁久化熱成毒,化生濁毒。此類問題多見于精神壓力大、長期煩勞以及久坐少動的辦公室一族。三是久炙肥甘,傷及脾胃,運化無權,精濁難分,內蘊成毒,這就是中醫所說的“膏粱厚味足生大疔”的道理,病人多見于嗜煙好酒、高鹽高脂和喜歡吃烤炙食物等不良飲食習慣者,這也是國人中風病高發的主要病因。四是脾虛氣弱或年老體弱,水谷精微化生無力,濕聚成毒。上述濁毒的誘因,無疑對人類健康構成了挑戰。因此,做到心態平和、戒煙限酒、合理膳食和適量運動,讓健康“四大基石”構建成阻止“濁毒癥”形成、預防中風發病的“防火墻”,意義重大。
北方人更易被濁毒侵襲
生長在北方寒地的人,素來皮膚緊湊致密,從根本上就有濕聚的基礎,再加上愛吃肥、甘、濃、咸的東西以防寒冷的習俗,因而更易留積濁毒,這也是北方地區特別是黑龍江省中風病高發的根本成因。那么,濁毒的致病特點是什么呢?賈維剛介紹,濁毒內蘊者經常表現為損傷氣血、危害周身、留戀難纏,一旦發生,臟腑從上至下、身體從內到外、血管孔竅關節都可能受到損害,形成氣血精微運行不暢的病理狀態。患者既有病多體弱、恢復困難的虛癥表現,又有氣滯血瘀、運行不暢的實證表現,而使病情復雜多變,致使致殘率高、復發性高和臨床療效欠佳。
清除濁毒的核心措施
從現代醫學角度,腦卒中的高危因素有高血壓病、高血脂病、糖尿病等。雖然臨床表現不一,但均可用“濁毒內蘊”來高度概括。賈維剛在臨床實踐中多采用清濁解毒的原則進行調治。如用丹黃解毒清腦顆粒治療急性中風病,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治療眩暈為主的疾病,用星蔞承氣湯治療胸腹滿脹為主的中風,用甘露消毒丹加減治療代謝綜合征,收到良好效果。而從預防角度,則應著眼于未雨綢繆。賈維剛指出,針對易患中風的高危人群,應識別中風先兆并及時處理。平時還要做到起居有常,飲食有節;飲食上要宜食清淡、易消化之物,忌肥甘厚味動風、辛辣刺激之品,并限制煙酒。要保持心情舒暢,主動適應客觀環境,采取積極措施調整劣性情緒。同時避免疲勞,注意增強體質,頤養正氣,以提高抗病能力。對于已發病及伴有后遺癥的人,應做好預防復發工作,做到“不追于既逝之后”,避免致病因素的再次侵害。
中風病中醫調護有竅門
賈維剛建議讀者說,要學習和掌握一些中醫養生保健常識、知識和簡單操作技能,經常按壓膻中、天突、內觀、中脘、關元、三陰交等穴位,達到“宣上、暢中、滲下”的目的,預防濁毒內蘊,促進濁毒清除。
在一日三餐中,進食食材和進食方式以不增加腸胃負擔為標準,應該多吃瘦肉、青菜、豆類、新鮮水果,從而顧護脾胃,解毒降濁;還有保持口腔清潔,以促進食欲。
賈維剛推薦以下藥食同源品種單用或多種組合,進行食品的制作和服用:芡實、山藥、薏米、枇杷、茼蒿、栗子、茯苓、銀耳、紫蘇葉、草豆蔻、小根蒜和春季初發芽菜品等。這些蔬果有助于“清得以升、濁得以降、氣機暢達、濕毒自除”。(衣曉峰)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