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中醫(yī)內(nèi)外療法有效治療濕疹
時間:2024-10-20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濕疹對大家來說不會很陌生,尤其是那些身被它折磨的朋友來說,更是有很深的了解。一般濕疹是在春季到來的時候才會患有這種病癥。中醫(yī)經(jīng)過大量的經(jīng)驗和治療方案,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就是內(nèi)外治療方法,下面一起來看看。
濕疹的病因病機及辨證分型濕疹為皮膚科最常見的一種病,中醫(yī)常以其所發(fā)部位及范圍的不同而有不同名稱。如泛發(fā)于全身,浸淫遍體的叫“浸淫瘡”;身起紅粟,搔癢出血的叫“血風瘡”;局限一處,發(fā)于耳邊的叫“旋耳瘡”;發(fā)于掌指間的叫“癇瘡”;發(fā)于腿足的“濕毒瘡”;發(fā)于陰囊初起名“胞漏瘡”;日久稱“腎囊風”;嬰兒濕疹有“干斂”、 “濕斂”之分。’但不論所發(fā)部位在何處,總的以辨證論治為準。 濕疹雖屬皮膚表病,但來源于內(nèi)因,中醫(yī)著重于內(nèi)治,其次輔以外治。內(nèi)因以心火,脾濕為主,可因心緒煩擾,心火內(nèi)生,導致血熱。又由于飲食不慎,脾失健運,濕從內(nèi)生,濕與熱合,外走肌表而病生焉。
其辨證大致分以下幾種類型進行論治。
(1)濕熱型:發(fā)病速,皮膚灼熱紅腫,或見大片紅斑,丘疹,水疤,滲水多,甚至黃水淋漓,粘而有腥味,結頒后如松脂。可因搔癢太甚而皮膚剝脫一層。大便偏干,小便黃或赤,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滑帶數(shù)。此種類型臨床最多見。治以利濕清熱為主,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出現(xiàn)膿疤加銀花、連翹;大便偏于,加大青葉。
(2)血風型:證見身起紅粟(以紅丘疹為主),搔破出血,滲水不多,劇烈搔癢可見搔痕累累,尤以夜間為主。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guī)?shù)。此種類型,是熱重于濕。以血熱為主,治以涼血消風為主,除濕清熱為輔,方用皮癬湯加減:生地、丹皮、赤芍、黃芩、苦參、地膚子、白蘚皮、丹皮、生甘草。 (3)脾濕型:此種類型較多見,皮膚黯淡不紅,成片火窠(隱在皮膚內(nèi)的水疤)搔癢才見滲水,后期干燥脫屑。證見面色無華,飲食不香,納差,大便溏薄,小便不黃,或有腹脹等脾胃癥狀,舌質淡,苔薄白或白膩,脈濡滑等。此型脾虛濕勝,熱象不顯,治以健脾理濕為主,方以除濕胃苓湯加減:蒼術、陳皮、茯苓、澤瀉、六一散、白蘚皮。胃呆納差,加藿香、佩蘭芳香化濕、腹脹加川樸、大腹皮。
(4)陰傷型:病延日久,長期滲水過多,致傷陰耗血,血燥生風,亦可因長期服用苦寒燥濕或淡滲利濕之品。造成傷陰耗血,皮膚浸潤,干燥脫屑,搔癢劇烈。主要的辨證指標是舌紅苔剝(傷陰),或舌淡苔光(耗血)。見到此證時,用滋陰除濕法治療。藥用:生地、元參、當歸、丹參、茯苓、澤瀉、白蘚皮、蛇床子。在這里特別指出:滋陰與除濕同用,似有矛盾,一般以為滋陰可能助濕,除濕可以傷陰。本方生地、當歸、元參、丹參滋陰養(yǎng)血而不助濕,茯苓、澤瀉除濕而不傷陰。用于反復不愈的濕疹及慢性陰囊濕疹(腎囊風)療效較好。對此證型,切忌重用燥濕或利濕之品,以免重傷其陰,癥情越來越壞。 嬰幼兒濕疹,中醫(yī)總稱胎斂,又有濕斂,干斂之分,后者又稱奶癬。嬰兒濕疹至兒童期仍不斷發(fā)作,皮損漸局限于手肘、國窩、足踩等處,常呈對稱性,中醫(yī)稱四彎風。嬰兒濕疹,多因胎孕時期,母食五辛,遺熱于兒所致。
可分三型論治:
(1)濕熱型(濕斂),多見于肥胖嬰兒。部位多在頭面耳項等處,重則泛發(fā)全身。證見皮膚漸紅、糜爛、滲水、結痂,重則脫皮,大便干,小便黃,舌紅,苔薄黃。治宜導濕清熱,方用導赤湯加減:生地、木通、竹葉、六一散、黃連,或服牛黃清熱散,量兒大小,一瓶分2~3天服。
(2)脾虛型(干斂):多見于發(fā)育差的瘦弱嬰兒。證見皮膚浸潤,干燥、鱗屑、瘙癢,或起少數(shù)丘疹,水疤,一般消化不良,納食不多,面黃肌瘦,大便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苔薄白,脈緩滑。治以健脾化濕,方用化濕湯加減:蒼術、陳皮、茯苓、澤瀉、炒麥芽、六一散。 #p#副標題#e#
(3)陰傷型(干斂):大多屬濕熱型,滲水日久不愈,傷陰耗血,轉變而來。皮損與脾虛型相似,唯無脾胃癥狀,納食,大便正常,可見舌紅苔剝或舌淡苔光之征。可繼用滋陰除濕法治療。
外治法,大致可分3類:
①滲水期:采用濕敷法,方用生地榆、馬齒頁、黃柏,任選其中一味或二味,各10克,水煎20分鐘,待微溫時,用紗布疊五六層(小毛巾亦可)蘸藥水,稍擰干,溻敷于患處,隔20~30分鐘再蘸水換敷,一日敷3~4次,直至不流水為止。
②流水不多時,選用緩和性的藥膏,不宜敷刺激性強的藥膏。
③慢性濕疹,皮損肥厚浸潤,可采用刺激性較強的藥膏。
④濕疹的護理,亦很重要,應注意下列幾點:A.不用水洗。不用熱水燙,少洗澡,不接觸肥皂。B.忌口:不吃魚腥,海味,羊肉等五辛發(fā)物。C.小兒勿穿戴和接觸羊毛織物。 朱仁康 濕疹多患于過敏性體質,常因脾虛生濕所致。故治療原則常采用健脾利濕法。一般臨床分三型論治之。
(1)濕熱型:相當于急性濕疹,常見皮損掀紅作癢,滋水淋漓,味腥而粘或結黃痂,或沿皮糜爛,治以清熱利濕法,方用苗陳篙湯合萆解滲濕湯加減:茵陳、炒山梔、大黃、萆解、生苡仁、車前子、土茯苓、黃芩、生甘草。
(2)脾濕型:相當于亞急性濕疹,常見皮疹顏色較暗,滋水不多,抓破后有滲液,但清稀,可有淡黃色脫屑,癢不甚,胸悶納呆。治以健脾除濕,常用除濕胃苓湯加減:蒼術、茯苓皮、生苡仁、苡仁根、徐長卿、炒山桅、山藥、陳皮。
(3)血虛風燥型,相當于慢性濕疹,常見皮損浸潤肥厚,色素沉著,表面有鱗屑或血痂,甚癢。治以養(yǎng)血祛風,常用四物消風飲加減:當歸、生熟地、小胡麻、萆解、赤白芍、蒼耳子、地膚子、夜交藤、珍珠母。 除內(nèi)服藥外,我常結合外治法,最常用的有下列三種制劑。 ①三黃溶液:黃連3克,黃柏、黃芩各9克。煎水,濕敷或外洗。 ②糠餾油糊劑(市售藥品)。 ③黑豆餾油軟膏(市售藥品)。 以上王藥分別用于急性、惡急性、慢性濕疹。 濕疹治療,多取內(nèi)外二法。這里僅介紹外治法治療濕疹。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