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癌友一個無痛的世界
時間:2024-10-20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全世界每天約有550萬人在忍受著癌痛的折磨,中期癌癥患者50%伴有疼痛,晚期患者中70%~90%會經歷疼痛,其中30%至45%為嚴重疼痛。
疼痛是癌癥患者最痛苦,最難以耐受的癥狀之一,持續存在的嚴重癌痛是導致患者產生抑郁的主要原因,有自殺傾向的癌癥患者80%與嚴重疼痛有關。
國際衛生組織專家認為,癌痛是一種疾病,而不是單純是一種臨床癥狀。癌痛是最為復雜的疼痛問題,由于癌癥病程的進展,其所導致的疼痛也會發生變化,疼痛也會因為身體結構和器官功能障礙而變化。有些骨轉移癌痛病人肢體活動受限,活動后疼痛加劇,生活質量急劇下降。
另外,疼痛影響患者的身理功能,消弱了機體的抗病能力,加快了腫瘤生長的速度。所以控制癌痛是癌癥治療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從某種意義上與手術、放療和化療同等重要。到癌癥晚期癌痛治療更為重要,有效的消除癌痛是患者最迫切的要求,比抗癌癥治療還迫切。
對抗癌痛,別在疼痛發作時隨便吃點止痛藥,貼止痛膏藥,而應該發現癌癥的初期就針對采取癌痛的系統治療。醫師指出,80%的癌痛通過系統治療可以消除。
八成癌痛可控制
“癌痛通過系統治療,80%病患的疼痛癥狀可以解決。” 中山醫科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麻醉科曾維安教授說。我國每年新增腫瘤病患達200萬,廣州新增腫瘤病患約10萬,這個數量非常龐大。曾維安在臨床中發現,患者家屬對癌痛最大的誤區在于,當患者出現癌痛時就四處尋找“秘方”、高價藥,或者聽其他人介紹這種藥鎮痛效果好,忙跟風買來使用。這種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做法讓患者根本得不到有效治療。也有不少患者認為得癌癥有疼痛是正常的,選擇默默忍受痛苦,甚至不愿向家人傾訴。
曾維安建議,在患者發現癌癥的第一天開始,在治療癌癥的同時就應該接受規范的癌痛治療。臨床上有個針對癌痛的“三階段療法”,醫師會根據病人疼痛級別,采取不同治療措施。當這種鎮痛治療達到一定醫療標準,如睡覺時不痛、日常活動不痛、一天疼痛不超過3次等等,就可以停止治療了。
但他同時表示,有10%的癌痛患者無法醫治或治療效果不明顯。比如有些患者癌細胞發生了骨轉移;還有些患者病因太復雜,構成了頑固性疼痛。這類患者的治療效果就不明顯了。
除痛該采取系統治療
患者需不需要吃藥,吃哪種藥,是否需要介入神經治療,這些醫師會根據個體差異采取不同方案系統治療。患者是否產生耐藥性,什么時候停藥合適這些都可以得到醫師的指導。這些治療方法的科學性、系統性都是自我用藥無法做到的。
所以,癌痛治療絕非“吃吃藥、打打針”這么簡單,它是一個科學、規范、系統的過程,對除痛科醫生的治療技術與經驗要求也較高。曾維安介紹,在國外,疼痛屬于一級學科,不少醫院擁有專門止痛隊伍。在我國,癌痛的系統治療正越來越得到重視,但由于醫療資源限制,很多醫院沒有做到癌痛與癌癥同步記錄、同步治療。患者也沒有形成除痛的系統治療意識。
晚期患者癌痛治療是種臨終關懷
據調查,伴有明顯癌痛的腫瘤患者,患焦慮癥或抑郁癥的幾率是無痛患者的兩倍。可見患者通過必要的除痛治療,處在相對無痛的狀態,從而保證正常的飲食、睡眠與活動,這能增強身體機能與戰勝腫瘤的信心,提高腫瘤治療效果。
對已徹底喪失腫瘤治療機會的晚期癌癥患者,除痛治療可明顯緩解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質量,使他們較為舒服地走向人生終點。“其實,這就相當于一種臨終關懷”曾維安說。
事件背景
國際疼痛研究會已經從2008年10月20日起至2009年10月20日在全世界范圍內開展“世界抗癌痛年”活動。旨在對中、晚期癌癥病人給予充分的止痛治療,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使無法治愈的晚期癌癥病人能夠在無痛和較舒適的環境下度過生命的最后時光。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