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氣是自戀幻覺的鉤子
時間:2024-10-13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名聲,或許是比金錢更誘人的東西,因名聲不僅可以間接帶來物質利益,還可以帶來影響力。
所謂影響力,即我可以將我的小我加諸于多少人之上。
小我,也即我們常說的自我,或心理學說的人格。小我的核心是自戀,總在幻想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可以左右周圍的一切。
因而,影響力就是“小我”的一種根本性欲求了,越有影響力,就越是證明了自己對周圍世界的控制能力,仿佛以此就可以證明,自己真的在左右著這個世界。
并且,名聲是一種不加強迫的影響力。它與權力不同,權力縱然可以赤裸裸地迫使別人被自己所左右,但別人的不情愿勢必會破壞“我左右著一切”的自戀幻覺。相比之下,具有很大名聲的人就可引誘別人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事了,這種影響力更附和小我的幻覺。
所以,電視劇《乾隆皇帝》中,乾隆對不知道自己是誰而仍然青睞自己的女子非常在乎,他覺得這是真正證明了自己的魅力。
一個人青睞自己就這么得意,那些現代的萬人迷甚至億人迷豈不是更加春風得意?
真正清醒的人應該不會這么看,因為名聲本身就是一個謎局。
我們一直在幻想指揮別人
小我的核心是自戀,而追求影響力的工具則是投射。玩投射的游戲時,小我會將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別人身上,假定這個人的想法如自己所料,而當這個人有所行動時,小我就會只注意附和自己預料的部分,而忽略甚至根本沒想過,對方的想法其實完全是另一種樣子。
據報道,臺灣一個面攤老板20日晚通過電視收看奧運比賽時,為臺灣跆拳道選手朱木炎的表現所激怒,于是對著電視上的朱木炎破口大罵“你是豬喔!還不快踢下去,踢下去啊!臭豎仔(閩南語,意指癟三)。”
孰料,一個路過的男子覺得這面攤老板是在罵自己,先是與他口角,隨即憤憤不平離開,5分鐘后居然拿著一把刀過來砍傷了面攤老板。
這就是自戀的幻覺,這個男子的小我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這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圍繞著他轉的,于是將這個面攤老板的臟話當成了是針對自己。
這個面攤老板一樣也生活在幻覺中,他在想象自己才是朱木炎,或比朱木炎更懂得該怎么比賽,并在想象中開始指揮朱木炎怎么打,那樣一來比賽就會被他在電視前所左右,“朱木炎”就會一定奪冠。
我們頭腦里的這種對著想象中的別人絮絮叨叨的幻覺是非常可怕的,可以說是一切沖突的源頭。
仔細覺察一下,你便會發現,你一進入一個環境,你的小我就開始對周圍的一切人和事物說話了:“你應該這樣,你怎么可以那樣呢?還有那個家伙,你怎么可以做這么沒道理的事情,你應該聽我的……”
我們頭腦中常有假想人
通常,頭腦中的這種聲音我們完全覺察不到,但它卻令我們對周圍的一切充滿了莫名其妙的怒氣,因為這一切都在挑戰我們“我左右著一切”的幻覺。
我也不例外。大前天,我坐公交車,一上公交車就很不開心,我試著覺察了一下自己小我的念頭,結果發現,我的小我已經開始給公交車的所有人安排一切了,我的小我一瞬間就給公交車上所有人做了判斷,這判斷其實就是將我的小我的想法強加給他們而已,而對于他們的真實存在,我的小我是絲毫不感興趣的。
我還發現,當自己不情愿做任何事時,我好像都在對著頭腦中的某個人在說話,就好像我的行為是做給這個人的,但我在抱怨他(或她):“這本來是應該你做的!”“我在幫你你知不知道!”“你知不知道我多么辛苦!”……
相反的是,當我很投入地做某件事時,我發現,我是直接和這件事建立聯系的,除此沒有一個我和事之外的“第三者”存在。那時,我會很享受,哪怕僅僅不過是在沖水、洗碗或赤腳走在沙地上這些最簡單的事。
可惜的是,我能投入的時刻是相當少的,大多數時候我的頭腦中都在喋喋不休地說話,在假定周圍的人和物應該會如何等等,也在假定我應該如何……
試圖將自己的小我強加給周圍的世界,尤其是人,是我們的核心愿望,但別人也在這樣做,我們通常并沒有什么優勢可以將自己的小我強加給別人。
名聲就是這樣一個優勢,如若有了名聲,仿佛就有了魔力,可以令很多人自動順從自己的意志。
名聲比金錢更有誘惑力
很長時間以來,我一直難以理解名聲的意義,同樣也難以理解,為什么同樣是我這么一個人,沒有什么名聲之前,和獲得一點名聲之后,別人對我的看法會有那么大的變化。
但慢慢發現,我已開始享受名聲,也即名聲對我的幻覺的滿足感,如果打開電腦,我總是會第一個打開自己的博客,看看點擊率和評論,當有人對我的贊譽符合我自己對自己的看法時,就會有一種油然而生的滿足感,于是慢慢地理解了名聲對小我的意義。
成為名人,影響成千上萬甚至上億人,就貌似是將自己“小我”的想法成功地投射到數不盡的人身上了,這時“小我”的“我控制著一切”的自戀會得到極大的滿足。
所以,我們很容易被名聲所誘惑,很多人不計得失地投入到很多事情中,看起來對物質利益毫無興趣,但他們其實是在追求一個更嚴重的自戀。
我見過不少人,剛獲得一點名聲,如成為某論壇上的“最受歡迎的人”,或被某媒體采訪了一下,便欣喜若狂,很以“我是重要人物”自居。
不過,這只是名聲的一方面。名聲的另一方面是,這個名人的粉絲,也一樣玩投射的游戲,將他們的想法投射到這個名人身上,以為他和自己想的一樣。
這時,如果這個名人有意無意地推動了粉絲們的這種幻覺的發展,假裝真和他們想像的一樣,那么,粉絲們的忠誠度會大幅度提高。
劉德華或已是名聲的影子
例如,影視明星人會在經紀人和所隸屬公司的建議下保持單身,因這會最大程度上讓粉絲們幻想這個明星屬于自己的世界,甚至幻想是自己的情侶,而明星結婚后的魅力常會出現銳減,便是因為粉絲們的幻覺會隨著明星們結婚而出現大范圍的幻滅。
不過,所謂的忠誠度,如果從粉絲們的角度看,并不是粉絲們對名人的超級自戀更忠誠了,而是他們以為名人更符合自己的自戀的幻覺了,即更加覺得,這個名人和自己所投射出去的想法是一致的。
如果一個明星沒有足夠覺知力的話,他從自己的角度看,就會以為這叫做忠誠度。
很多名人會享受粉絲們的忠誠度,假若他們太在乎這一點,他們就會無形中被粉絲們的幻覺所控制,真的變成粉絲們集體想象中的那個形象。
在我看來,劉德華便是這種個人幻覺和粉絲群的幻覺互動的典型代表。很少有粉絲知道他的真實生活,而他一直保持著俊美的外形和一絲不茍的作風,還常獲得“亞洲優秀青年”之類的稱號,堪稱是一個完美的人。
做這樣一個人,應該是最容易贏得粉絲們的忠誠度了吧,因為他們可以對這個面目模糊而又貌似完美的人進行充分的幻想。
但是,看劉德華的影片,我總覺得他的表演缺乏變化、感染力和張力,似乎一直是一個戴著面具的人。
仿佛是,他為了贏取人們的認可而變成了某種典型人物,但卻失去了真實的自己。
不過,最終能導致這個結果,一般也是因為,這樣的名人其實一開始就缺乏自我感,并不知道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所以干脆就變成萬眾期待的那種人吧。
追星其實是追自己的幻覺
一些萬眾期待的人物顯然喜歡營造這種感覺,時不時用一些話語將自己和更大的群體聯系起來。這句話會感動這個群體中的很多人,但依照德國哲人埃克哈特·托利的看法,說這樣話的時候,其實就是一個人的“小我”和一個集體的“小我”在主動捆綁在一起。
我們都容易玩這個游戲,但是,普通人玩這個游戲不能獲得影響力,而一個名人如果玩這個游戲,他就會對這個群體獲得很大的影響力。他向一個特定的群體認同,而這個特定群體的許多人也會向他認同。
于是,這種雙重的投射認同就會彼此影響,而一個明星人物和一個群體的幻覺互動就會越來越嚴重,這個明星以為,他非常了解大眾的想法,而大眾也一樣,他們會認為,自己很了解這個明星的想法。
最終的結果是,他貌似非常重視我們所代表的這個群體的整體反應,而我們這個群體中的無數人也很看重他的反應,而這種看重藏著“我知道對方是怎么樣想的”幻覺。
但是,幻覺畢竟是幻覺,明星人物的一個出其不意的行動便會將這種幻覺打破,于是粉絲們便會紛紛聲討之,或激烈地為他辯論,或發明種種陰謀論揣測他的行為。
然而,聲討也罷,辯護也罷,陰謀論也罷,不過都是自戀的幻覺罷了。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