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恒言》的養生觀點
時間:2024-10-13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老老恒言》五卷為清代曹庭棟所著,曹氏根據切身經驗認為,養生之道,慎起居,節飲食,淺近易行。尤重視脾胃在養生學上的重要地位,列粥方一百種,對中國養生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四時調養,順應脾胃 我國古代養生,非常重視四時攝養,隨四時自然變化及相應臟腑功能特點而進行調養。曹氏則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四時調養,順應脾胃的養生觀點,他指出:“冬月將起時,擁被披衣坐少傾;先進熱飲,如乳酪、蓮子圓棗湯之屬以益脾,或飲醇酒以鼓舞胃氣……然亦當自審其宜。”而在長夏季節,暑熱當盛易傷津液,宜進米飲,健脾以潤肺,書中言“長夏晨興,勿輒進食以實胃……先進米飲以潤肺”,因為“稼穡作甘,土能生金也。”“夏至以后,秋分以前,外則暑陽漸熾,內則微陰初生。最當調停脾胃。勿進肥濃,《內經》曰:味厚為陰,薄為陽,厚則泄,薄則通,再瓜果生冷諸物,亦當慎,胃喜暖,暖則散,冷則凝,凝則胃先受傷,脾即不運。”告誡人們四時調養,當順應脾胃在不同季節的功能差異。不然,非但不能益壽,反而有害機體。
強身運動,時護脾胃 曹氏認為老年人的適度運動可使筋骨得以活動,絡脈乃得流通,有強身助消化的作用。《老老恒言》云:“步主筋,步則筋行而四肢健。”“從容展步,則精神足力倍加爽健。”“胃方納食,脾未及化,不可食而即臥……飯后食物停胃,必緩行數百步,散其氣以輸于脾,則磨胃而易腐化。”曹氏為了強調運動有益于脾運化,引《蠡海集》曰:脾與胃俱屬土;土耕鋤始能生殖,不動則為荒土矣。”引《瑯轘記》曰:“古之老人,飯后必散步,欲搖動其身以消化也。”但也提醒人們飯后散步切不可急行,急行則氣逆,不但食物難化,且致壅塞。
飲食節制,脾胃適宜 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是延年益壽的根本所在。曹氏強調養生之道,慎起居,節飲食,而飲食的消化吸收,功能在于脾胃,脾胃功能健運則諸臟之氣得水谷精微之滋養而神氣自旺,反之,饑飽無度,傷伐脾胃則損壽。曹氏認為養老宜調脾,選用不同的食品調補之。《老老恒言》云:“甘之以悅脾性,滑之以舒脾陽,膏之以益脾陰,三之字皆指脾言,古人養老調脾之法,服食即當藥餌。”曹氏強調少食有益健康,有利于脾磨運,生化津液,極補之物多食反致受傷。所以要求人們勿極饑而食,食不過飽,亦勿極渴而飲,飲不過多,這樣才能使腹不空虛,則沖和之氣,淪浹肌髓。飲食多少,須自己審量,以不傷脾為度,提出寧少勿多的養生觀。
法重脾胃,強調食療 曹氏認為防治老年病之法,應重視調攝脾胃,強調飲食療法。《老老恒言》中云:“老年偶患微疾,加意調停飲食,就食物中之當病者食之,食亦宜少,使腹常空虛則絡脈易于轉運,元氣漸復,微邪自退,乃第一要訣。”老年之人,脾胃漸弱,一旦患病則脾胃運化功能難以恢復,此時當調理飲食,護養脾胃,有助于延年祛疾。正如《老老恒言》云:“胃陽弱而百病生,脾陰足而萬邪息,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更以調脾為切要。”然而調理脾胃之法甚多,可藥物調理,可導引按摩調理,可氣功調理,亦可飲食調理,曹氏獨重后者,極推崇食粥,認為粥能養人,老人尤宜。
“每日空腹,食淡粥一甌,能推陳致新,生津快胃,所益非細。”食粥簡單易行,無病可調養,有病可療疾,確實對老年人大有裨益,并在書中指導人們:“食粥不計頓,饑即食,亦能體強健,享大壽……就調養而論,粥宜空心食或作晚餐也可,但勿再食他物,加于食粥后,食物過飽,雖無慮停滯,少覺脹,胃即受傷,食寧過熱,即致微汗,亦足通利血脈。食時勿以他物侑食,恐不能專收其益。”
曹氏重視食療,列粥譜一百方,書中詳述食粥的煮法,如何擇米、擇水、把握火候,及食粥宜忌。曹氏認為以方藥治未病,不若以起居飲食調攝于脾胃,這種法重脾胃,強調食療、起居的積極養生觀,至今仍有指導作用。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