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引發休克的一顆感冒藥
時間:2024-10-20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是藥三分毒,藥物的不良反應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醫院藥學部主任藥師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臨床上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在增加,近年廣東省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的病例數逐年上升,南方醫院2010年就上報藥物不良反應200多例,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抗生素的不良反應。
專家認為,醫生問診時間倉促、缺乏醫德亂開藥、患者隨便自行服藥等現象的存在,與藥物不良反應率上升關系很大。然而就算醫生合理、規范用藥,病人服藥后的不良反應率依舊存在,為此患者在服藥前必須詳細閱讀說明書,掌握一定藥理知識。
●近年報告的藥品不良反應例數不斷增長,導致不良反應最多見的是抗生素類藥物。
●藥物不良中最常見的是皮膚和附件的損傷,表現為皮疹、瘙癢、紅腫;其次為全身性損害,表現為寒戰、發熱。
●專家認為,醫生診療時間倉促、開藥受利益驅動,患者為免麻煩常隨便自行買藥等行為,都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率。
案例
某女士怎么也想不到,一粒感冒藥可能引起休克致命。近日,她感冒咳嗽,痰中帶血絲,趕忙去看醫生。醫生給她開了抗生素左氧氟沙星、桉檸蒎腸溶軟膠囊等藥。晚上,該女士服藥半小時后,手掌心突然開始發癢,接著,手臂、腿乃至全身變得通紅,皮膚上迅速地冒出一片片疹子,瘙癢難耐。同時,一陣陣惡心襲來,異常難受。該女士照鏡子,只見臉部紅腫如“豬頭”,已經完全認不出自己了。
“難道是藥物反應?”該女士從來沒有藥物過敏史。她翻出藥品說明書,才發現桉檸蒎腸溶軟膠囊的不良反應有皮疹、面部浮腫、呼吸困難,而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應中有皮疹瘙癢、惡心嘔吐等癥狀。不良反應發生率在0.1%~5%之間。
這位女士躺著休息幾小時后,惡心的癥狀緩解。第二天早上,皮疹逐漸褪去,臉部依然浮腫。她女士再次去看醫生,醫生診斷為藥物不良反應,要倪女士立即停藥,給她重新開了抗過敏藥、頭孢克洛膠囊和茶堿緩釋片。
有了“前車之鑒”,這位女士服藥前認真看了說明書,發現使用頭孢克洛膠囊也有蕁麻疹樣皮疹等不良過敏反應,發生率約占病人的1.5%。惡心、嘔吐、腹瀉等胃腸綜合征的發生率占2.5%,偽膜性結腸炎綜合征,可能在抗生素治療期間或之后出現。某些頭孢菌素可以引起癲癇病。茶堿緩釋片的不良反應是在治療開始,早期多見的有惡心、嘔吐,當血清中的茶堿超過40ug/ml,可發生失水、驚厥,嚴重的甚至呼吸、心跳停止致死。藥物都有不良反應,用藥時怎樣才能確保安全?該女士很困惑。 #p#副標題#e#
現象
藥物不良反應成“殺手” 抗生素不良反應最多
藥物的安全問題近年越來越受關注。2010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首次年度報告,2009年我國共收到638996份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其中不良反應最多的藥物為抗感染類藥物,其次是心血管系統用藥。
而廣東省2009年的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報告中,全省藥品不良反應病例上報總數達42425例,死亡病例為43例。記者獲悉,從2006年起,全省報告的藥品不良反應例數不斷增長:2006年20100例,2007年27366例,2008年40064例,2009年的報告例數是2006年的兩倍多。
“我覺得,藥物不良反應的例數只會少報不會多報,漏報的現象還是存在的。”專家介紹,2010年南方醫院上報到省里的藥物不良反應200多例,但按照用藥量和藥物的不良反應率,實際的不良反應情況遠不止這個數。在報告上去的病例中,大部分以輕癥為主,重癥病例經常不報。
據有關負責人介紹,導致不良反應的非中成藥藥品中最多的是抗生素、非抗生素類抗微生物藥和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及營養藥。
其中,抗生素類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首當其沖,非中成藥導致不良反應病例數排名前十的藥品,均為注射用的抗生素類抗微生物藥物。
從患者藥物不良反應的表現看,皮膚及其附件損害最常見,主要表現為皮疹、瘙癢、紅腫;其次為全身性損害,主要表現為寒戰、發熱。而較嚴重的反應有心律失常、血壓下降、喉頭紅腫、肝腎功能異常、骨髓抑制和耳聾等。#p#副標題#e#
剖析
為何不良反應率上升?
原因一:醫生倉促看病亂開藥
用藥不當會推高藥物的不良反應率。專家認為,對醫生來說,開藥之前應該詳細了解患者的用藥史、藥物過敏史,需要時可做適當的檢查。然而現在大醫院人滿為患,醫生診療時間很倉促,有時短短幾分鐘就看完一個病人。另一方面,也有小部分醫生受利益的趨勢,給病人多開藥、亂開藥。例如本來這種病癥開一個相對安全又有療效的普通國產藥就好,但醫生有可能開更貴、療效更佳但副作用相對更大的進口藥、“猛藥”。另外,藥物濫用無疑也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我國的抗生素類藥物濫用就是一個明證。
原因二:病人隨便自行買藥吃
而在患者這方面,他們對藥理了解很少,經常胡亂用藥自己還不清楚。最常見的是碰上感冒、頭痛、咳嗽等小病,到街上的藥店自行買藥吃。李國鋒強調,目前我國對藥物使用的監管還不夠規范,在小藥店也比較容易買到處方藥。藥店的銷售人員很多不具備專業藥師資格,他們給患者推薦的藥物不一定安全,患了小感冒到藥店買一大堆藥吃,導致重復用藥的現象很普遍。
此外,專家提醒,不少患者看醫生時不告訴醫生自己曾經吃過什么藥,刻意隱瞞之前看病和吃藥的情況,這也很可能導致吃藥劑量過大,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的風險。#p#副標題#e#
建議
遇上不良反應莫驚慌
專家說,要完全避免藥物不良反應是不可能的,病人應該做到的是:
首先,有病還是盡量到正規醫院就診,不要隨便自行買藥吃。看醫生時盡量清楚、有條理地說明自己的病情、用藥史,不要隱瞞。如果看病前自己已經買了藥吃了,一定要把藥名如實告訴醫生,避免重復開藥。
其次,醫生開完藥后,病人最好詳細問清藥物應該如何使用,吃藥前詳細閱讀說明書,了解其可能存在的不良反應情況。此外,患者也應該清楚,用藥劑量過大、用藥時間過長、藥物濃度過大、藥物聯合使用不當等都可能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應注意避免。
如果在合理用藥的前提下,還是發生了藥物不良反應,病人也不必太驚慌。先閱讀藥物說明書,對照自己的不良反應是否屬于該藥物常見的不良反應,如果是的話,應立即停藥,及時找到給自己開藥的專科醫生,進行對癥治療,消除不良反應的后果。大部分情況下,停藥后不良反應會緩解。
但也有少部分情況,病人吃藥后不良反應嚴重,導致器官功能不可逆轉的衰竭,或是發生不可逆轉的過敏反應,病人該向哪里“討說法”?對于這種情況,李國鋒說如果藥品本身質量達標,醫生用藥也符合指針、規范合理,病人發生的嚴重不良反應只屬于幾率極小的個案,那么很難追討誰的責任。針對這極少數的“倒霉者”,醫學界探討過實行“藥物不良反應險種”的可行性,據了解,上海市就在籌劃推行這個險種。#p#副標題#e#
臨床常用藥物不良反應
注射類
硫.酸阿托品注射液:口干、少汗、心率加速、瞳孔擴大、煩躁不安、皮膚干燥發熱、小便困難、腸蠕動減少。
氨茶堿注射液:血清濃度為15-20μg/ml時,多見的有惡心、嘔吐、易激動、失眠等,當血清濃度超過20μg/ml,可出現心動過速、心律失常,血清中茶堿超過40μg/ml,可發生發熱、失水、驚厥等癥狀。
甘草酸二銨注射液:主要有納差、惡心、嘔吐、腹脹,以及皮膚瘙癢、蕁麻疹、口干和浮腫,心腦血管系統常見頭痛、頭暈、胸悶、心悸及血壓增高,以上癥狀一般較輕。
苯巴比妥鈉注射液:常有倦睡、眩暈、頭痛、乏力、精神不振等效應。偶見皮疹、剝脫性皮炎、中毒性肝炎、黃疸等。也可見巨幼紅細胞貧血,關節疼痛。#p#副標題#e#
口服類
鹽酸二甲雙胍片: 常見的有惡心、嘔吐、腹瀉、口中有金屬味。有時有乏力、疲倦、頭暈、皮疹。
谷維素片:偶有胃不適、惡心、嘔吐、口干、皮疹、乳房腫脹、脫發等。
西咪替丁片:有腹瀉、頭暈、乏力、頭痛和皮疹等;有輕度抗雄性激素作用,偶見精神紊亂,多見于老年、幼兒、重病患者,停藥后48小時內能恢復。
阿莫西林膠囊: 1.惡心、嘔吐、腹瀉及假膜性腸炎等胃腸道反應。2.皮疹、藥物熱和哮喘等過敏反應。3.貧血、血小板減少、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等。4.血清氨基轉移酶可輕度增高。5.由念珠菌或耐藥菌引起的二重感染。6.偶見興奮、焦慮、失眠、頭暈等神經系統癥狀。
所以,如果大家患了一些小感冒之類的小病,切不可在家亂吃藥。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