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對待老年消化性潰瘍病?
時間:2024-10-17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在我國的調查資料統計中,有37%的老人有胃病史,這些有胃病史的人以消化性潰瘍病最為常見。一般人群中,十二指腸潰瘍較胃潰瘍發病率高,胃潰瘍則隨年齡而增多,在75歲以后發病率與十二指腸潰瘍幾乎相等。高齡老人出現潰瘍后的死亡率隨年齡而增加。腦出血、腦血栓形成等因素引起應激性潰瘍是死亡率增加的原因。老人患慢性肺部疾患、神經疾患、高血壓、肝硬化、膽囊炎等均可合并消化性潰瘍。
老人由于患病多、服藥多、用藥時間也比較長些,藥物也是引起潰瘍病的常見原因,如阿斯匹林、利血平、甲磺丁脲、秋水仙堿、腎上腺皮質激素等能增加胃液分泌與降低胃、十二指腸粘膜的抵抗力,而引起潰瘍或使靜止的潰瘍重新活動,阿斯匹林常引起急性胃粘膜病變以致出血。應激與藥物引起的潰瘍可無癥狀,但也可出現疼痛、出血、穿孔等。
所謂消化性潰瘍主要是指胃或十二指腸球部的某一個部位的粘膜形成一個凹下去的不規則形或圓形瘡面,稱為潰瘍病,發生在胃的叫胃潰瘍,發生在十二指腸球部的叫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老年消化性潰瘍病的特點:
(1)潰瘍病疼痛部位不定,缺乏明顯的節律性,一般無青年人所出現的飲食和疼痛的關系。統計51例65歲以上老年潰瘍病人中,飲食后疼痛增強者僅11例;在65歲以上的老年潰瘍病82例中,胃潰瘍與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之比為2:17;在胃潰瘍中,男女之比為3:1;胃痛常不是老年人突出的主訴,有人疼痛難忍,有人則完全不痛,但老人的胃潰瘍疼痛常放射到背部、左腰側、臍周甚至胸部劍突的上方。
(2)胃潰瘍如果發生在賁門小彎側,即所謂“高位潰瘍”,其疼痛向胸部放射,還可伴有吞咽困難和吞咽時疼痛的特點,容易和食管腫瘤相混淆。有的潰瘍疼痛可發生在胸骨后,與不典型的心絞痛發作相似。
(3)嚴重消瘦,尤其在高齡老人常因消瘦引起人們的注意而去求醫;自覺癥狀不多,易被誤診;胃鏡檢查有助于診斷。慢性消化性潰瘍活動時常會有間斷或持續的小量出血,尤在胃潰瘍時更多見,可造成貧血,因此,老年人的貧血應想到有胃潰瘍的可能。
(4)巨大胃潰瘍發生率高,直徑大于3cm的約一半是穿透性的,其潰瘍深度可穿透粘膜層、肌層和漿膜層,甚至可穿透到胰腺或其他內臟。巨大潰瘍并發癥狀多,發生率高,最常見的并發癥是潰瘍穿孔和出血,尤其是并發大出血的病死率很高,國外統計可達20%左右,國內統計為32%。
(5)巨大潰瘍需與潰瘍型胃癌相鑒別,有關專家提出,直徑在5cm以上的胃小彎部潰瘍,屬于良性而非惡性,多數能夠滿意地愈合。此種潰瘍可以沒有癥狀,或者表現為上腹部或向左側胸部放散的模糊性疼痛,無痛性嘔吐,消瘦,全身無力和慢性失血引起貧血。有時以穿孔、嘔血、失血所致的暈厥、柏油樣便等并發癥為首發癥狀。巨大潰瘍雖非惡性,但因潰瘍深可侵及血管而致大出血。
(6)老年人潰瘍的位置比大小更重要。如果潰瘍位于胃竇部或大彎區,惡性病變較為多見,在鋇餐造影發現可疑病變后,應作胃鏡檢查并進行胃粘膜組織活檢。
治療措施:一般治療與青壯年相同,戒煙忌酒,注意休息,飲食要無刺激性,易消化。過去提倡少量多餐,但現在認為多餐對消化性潰瘍并無益處。營養不良者應注意加強營養,適當補充蛋白與維生素。如系藥源性消化性潰瘍則首先要停用該類藥物。因此,應注意以下幾點:
(1)抗酸劑:可溶性堿性藥物如碳酸氫鈉在常有腎功能不全的老年人可引起堿中毒,應當避免。可用氫氧化鋁、三硅酸鎂等制劑,胃得樂(胃速樂)具有調節胃酸過多、收斂及保護潰瘍面的作用,效果較好,副作用較少。
(2)提高粘膜抵抗力,加速潰瘍愈合藥物:如三鄰二枸櫞酸鉍膠(De?Nol),因其顆粒極細,容易擴散在胃粘膜上,在潰瘍底部與血漿蛋白結合形成保護膜,防止酸的刺激,有利于潰瘍創面的愈合。有人對25例病人進行觀察,治療八周愈合率為百分之百。硫糖鋁也被認為是粘膜保護劑,但副作用較多。生胃酮促進胃粘膜細胞更新和粘液分泌,保護胃粘膜不受膽汁刺激,從而加速潰瘍的愈合,但它具有類似醛固酮的副作用,必要時應加用利尿劑和鉀鹽。
(3)組織胺受體阻斷劑:目前使用最多的是甲氰咪胍,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顯著,每次口服200mg,日四次,也可每晚睡前頓服800mg,兩種方法療效相當。另外,繼甲氰咪胍之后,新型的組織胺受體阻斷劑雷尼替丁(Ranitidine)、呋咪替丁也被應用于臨床,效果與甲氰咪胍相似,但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比甲氰咪胍分別大7~8倍和40倍,服用量小,副作用少。
(4)其他如胃復安(滅吐靈),增加胃竇部收縮,加速胃的排空,使胃內容物與胃粘膜接觸時間縮短,并能防止十二指腸液反流,但此藥不宜與甲氰咪胍合用。中醫將此病稱作“胃脘痛”,辨證主要從脾胃虛寒與肝胃不和兩個方面考慮,脾胃虛寒型用黃芪建中湯或大建中湯,肝胃不和型用化肝煎,兼有瘀血者用失笑散,有出血的加白及、三七等化瘀止血。
無合并癥的消化性潰瘍,大多數藥物治療能取得較滿意效果。合并急性穿孔、器質性幽門梗阻、難以控制的大出血或多次反復出血,以及疑有癌變者,為明顯的手術適應癥。部分病人經內科治療無效,癥狀嚴重發作頻繁,影響正常生活者,可行胃大部切除術。
老人由于患病多、服藥多、用藥時間也比較長些,藥物也是引起潰瘍病的常見原因,如阿斯匹林、利血平、甲磺丁脲、秋水仙堿、腎上腺皮質激素等能增加胃液分泌與降低胃、十二指腸粘膜的抵抗力,而引起潰瘍或使靜止的潰瘍重新活動,阿斯匹林常引起急性胃粘膜病變以致出血。應激與藥物引起的潰瘍可無癥狀,但也可出現疼痛、出血、穿孔等。
所謂消化性潰瘍主要是指胃或十二指腸球部的某一個部位的粘膜形成一個凹下去的不規則形或圓形瘡面,稱為潰瘍病,發生在胃的叫胃潰瘍,發生在十二指腸球部的叫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老年消化性潰瘍病的特點:
(1)潰瘍病疼痛部位不定,缺乏明顯的節律性,一般無青年人所出現的飲食和疼痛的關系。統計51例65歲以上老年潰瘍病人中,飲食后疼痛增強者僅11例;在65歲以上的老年潰瘍病82例中,胃潰瘍與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之比為2:17;在胃潰瘍中,男女之比為3:1;胃痛常不是老年人突出的主訴,有人疼痛難忍,有人則完全不痛,但老人的胃潰瘍疼痛常放射到背部、左腰側、臍周甚至胸部劍突的上方。
(2)胃潰瘍如果發生在賁門小彎側,即所謂“高位潰瘍”,其疼痛向胸部放射,還可伴有吞咽困難和吞咽時疼痛的特點,容易和食管腫瘤相混淆。有的潰瘍疼痛可發生在胸骨后,與不典型的心絞痛發作相似。
(3)嚴重消瘦,尤其在高齡老人常因消瘦引起人們的注意而去求醫;自覺癥狀不多,易被誤診;胃鏡檢查有助于診斷。慢性消化性潰瘍活動時常會有間斷或持續的小量出血,尤在胃潰瘍時更多見,可造成貧血,因此,老年人的貧血應想到有胃潰瘍的可能。
(4)巨大胃潰瘍發生率高,直徑大于3cm的約一半是穿透性的,其潰瘍深度可穿透粘膜層、肌層和漿膜層,甚至可穿透到胰腺或其他內臟。巨大潰瘍并發癥狀多,發生率高,最常見的并發癥是潰瘍穿孔和出血,尤其是并發大出血的病死率很高,國外統計可達20%左右,國內統計為32%。
(5)巨大潰瘍需與潰瘍型胃癌相鑒別,有關專家提出,直徑在5cm以上的胃小彎部潰瘍,屬于良性而非惡性,多數能夠滿意地愈合。此種潰瘍可以沒有癥狀,或者表現為上腹部或向左側胸部放散的模糊性疼痛,無痛性嘔吐,消瘦,全身無力和慢性失血引起貧血。有時以穿孔、嘔血、失血所致的暈厥、柏油樣便等并發癥為首發癥狀。巨大潰瘍雖非惡性,但因潰瘍深可侵及血管而致大出血。
(6)老年人潰瘍的位置比大小更重要。如果潰瘍位于胃竇部或大彎區,惡性病變較為多見,在鋇餐造影發現可疑病變后,應作胃鏡檢查并進行胃粘膜組織活檢。
治療措施:一般治療與青壯年相同,戒煙忌酒,注意休息,飲食要無刺激性,易消化。過去提倡少量多餐,但現在認為多餐對消化性潰瘍并無益處。營養不良者應注意加強營養,適當補充蛋白與維生素。如系藥源性消化性潰瘍則首先要停用該類藥物。因此,應注意以下幾點:
(1)抗酸劑:可溶性堿性藥物如碳酸氫鈉在常有腎功能不全的老年人可引起堿中毒,應當避免。可用氫氧化鋁、三硅酸鎂等制劑,胃得樂(胃速樂)具有調節胃酸過多、收斂及保護潰瘍面的作用,效果較好,副作用較少。
(2)提高粘膜抵抗力,加速潰瘍愈合藥物:如三鄰二枸櫞酸鉍膠(De?Nol),因其顆粒極細,容易擴散在胃粘膜上,在潰瘍底部與血漿蛋白結合形成保護膜,防止酸的刺激,有利于潰瘍創面的愈合。有人對25例病人進行觀察,治療八周愈合率為百分之百。硫糖鋁也被認為是粘膜保護劑,但副作用較多。生胃酮促進胃粘膜細胞更新和粘液分泌,保護胃粘膜不受膽汁刺激,從而加速潰瘍的愈合,但它具有類似醛固酮的副作用,必要時應加用利尿劑和鉀鹽。
(3)組織胺受體阻斷劑:目前使用最多的是甲氰咪胍,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顯著,每次口服200mg,日四次,也可每晚睡前頓服800mg,兩種方法療效相當。另外,繼甲氰咪胍之后,新型的組織胺受體阻斷劑雷尼替丁(Ranitidine)、呋咪替丁也被應用于臨床,效果與甲氰咪胍相似,但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比甲氰咪胍分別大7~8倍和40倍,服用量小,副作用少。
(4)其他如胃復安(滅吐靈),增加胃竇部收縮,加速胃的排空,使胃內容物與胃粘膜接觸時間縮短,并能防止十二指腸液反流,但此藥不宜與甲氰咪胍合用。中醫將此病稱作“胃脘痛”,辨證主要從脾胃虛寒與肝胃不和兩個方面考慮,脾胃虛寒型用黃芪建中湯或大建中湯,肝胃不和型用化肝煎,兼有瘀血者用失笑散,有出血的加白及、三七等化瘀止血。
無合并癥的消化性潰瘍,大多數藥物治療能取得較滿意效果。合并急性穿孔、器質性幽門梗阻、難以控制的大出血或多次反復出血,以及疑有癌變者,為明顯的手術適應癥。部分病人經內科治療無效,癥狀嚴重發作頻繁,影響正常生活者,可行胃大部切除術。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