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隔代教育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時間:2024-10-16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壓力的增多,父母們漸漸沒有許多的時間來照顧和教育自己的孩子,而是把孩子交給雙方的父母來帶,這種教育方法就是大家熟知的隔代教育。有關隔代教育的影響,你知道多少?一起看看下面相關的分析與注意事項。
老人家在帶孩子方面有經驗、有耐心,也很細心,但要防止溺愛孩子。
忙于工作的你,是否把帶孩子的重任交給了自己的父母?是否因為教育理念的不同,曾跟自己的父母發生過爭執……“祖父母帶孫子或孫女”已經成為深圳常見的一種家庭教育模式。祖父母帶孩子雖可以減少家庭經濟負擔且讓父母放心,但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的一些祖父母在育兒方面知識更新速度慢,且容易溺愛孩子,因而產生諸多問題。
隔代教育的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關注。目前,深圳有早教培訓機構辦起“祖父母學堂”,希望通過祖父母們之間以及祖父母與早教專家相互交流,找出更好的育兒方法。一些家庭教育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隔代教育是一個社會問題,政府對此問題不應忽視,而應該納入相關管理工作,對祖父母們進行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訓,讓他們了解到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和藝術。
隔代教育最大的問題是溺愛孩子
“一些祖父母文化素質偏低,他們沒有多少先進的育兒知識,而是把自己培養孩子的經驗,直接遷移到孫子輩身上,因此往往會產生諸多問題。”
在深圳,“祖父母帶孫子孫女”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家庭模式。在很多人的眼中,由祖父母帶孩子,首先可以不用雇保姆,也不用女方辭職照顧孩子,可以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其次,祖父母帶孩子會讓父母更放心,“交給親人帶,總比交給一些機構或交給陌生人帶要好得多,畢竟有親情的教育跟沒有親情的教育是不一樣的,而且祖父母那一輩在帶孩子方面也比較有經驗,有耐心,也很細心,可以處理好孩子的很多問題。”有家長如是說。
祖父母帶孩子雖有種種優勢,但其劣勢也不容忽視。“最大的問題是祖父母容易溺愛孫子、孫女”,深圳七田真教育機構負責人馬思延說,孩子的父母工作很忙,而對祖父母來說,養育孫子、孫女似乎成了他們唯一的寄托,且孩子終日待在自己身邊,所以會對孩子產生溺愛。其次,祖父母一輩相對比較固執,認為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實踐經驗,“有些(祖父母)會告訴自己的子女,你都是我帶大的,我干嘛要聽你的。”再者,祖父母們在教育孩子的知識方面比較欠缺或陳舊,且知識更新速度相對較慢,使得他們在教育孩子方面往往會有一些誤區。
華南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家庭教育專家袁愛玲也認為,隔代教育產生的最大問題是溺愛孩子。“一些祖父母文化素質偏低,他們沒有多少先進的育兒知識、方式方法,而是把自己培養孩子的經驗,直接遷移到孫子輩身上,因此往往會產生一些問題。比如,有些老人生怕孩子穿少了凍著了,經常給孩子穿很多件衣服,使得孩子體質相對較弱;有的老人怕孩子摔跤,怕傷了孩子不好跟子女交代,便束縛孩子的活動,造成孩子膽子較小;另外,有些老人生活習慣不好,不太注重衛生,比如用自己的嘴嚼爛食物再喂給孩子等。”
溺愛孩子、缺乏科學的教育理念,甚至比較固執,是祖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黃女士的兒子今年滿3歲,由于她和丈夫平時工作繁忙,便讓孩子的爺爺、奶奶過來照顧小孩。說起在教育孩子方面和父輩的一些沖突,黃女士“滔滔不絕”。她告訴記者,兒子吃飯時不乖,經常端著碗撒得滿桌子、滿地都是飯,她為此曾教導孩子吃飯不要亂撒,如果撒了飯粒,要自己收拾,“但他爺爺、奶奶就很慣著他,隨著他的性子來,所以這一壞習慣老是改不掉,而且如果我說孩子,他爺爺奶奶有時還會不高興,會教導我說孩子還這么小,對孩子不用太嚴厲。”
李小姐的女兒今年2歲半,很喜歡吃糖果。由于怕對孩子牙齒不好,李小姐很少給女兒買糖,即使有時孩子哭著要糖吃,她也狠下心來不理睬,“不能讓她養成一哭就能得償所愿的習慣,我也跟她爺爺、奶奶說了我的想法,可是孩子想要什么東西,他們都會盡量滿足,也許開始他們還會拒絕,但孩子一哭,他們就完全依了孩子,由著孩子的性子來。現在孩子特別任性,我一說她就哭,而且去找爺爺奶奶,實在讓人很頭疼。”李小姐說,她現在很想讓孩子早點上幼兒園,希望通過幼兒園老師的教育,讓孩子不那么任性。
教育不一致易致孩子思維混亂
“教育孩子某一件事情該不該做、是對還是錯,他往往會看長輩的反應,父母說不能做,而祖父母說無所謂甚至可以做,孩子的思維就會出現混亂。這非常不好。”
袁愛玲認為,父母和祖父母教育觀念不一致,對孩子的要求也不一致,難以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而培養好的習慣對3歲以前的孩子很重要。
“教育孩子一件事情該不該做、是對還是錯,他往往會看長輩的反應,父母說不能做,而祖父母說無所謂甚至可以做,孩子的思維就會出現混亂。這非常不好,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有一致性,如果在孩子的成長中缺乏一些很明確的規則,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比較大。”馬思延說,他感覺多數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都存在不一致的問題。
馬思延給記者舉了一個發生在自己家的例子,他女兒從小非常愛吃巧克力,為了在女兒3歲前培養其自控能力,他的太太告訴女兒,要么吃巧克力,要么吃冰淇凌,不管吃哪種,一周只能吃一個,她女兒同意了,并且遵守這個約定,但一次因為他和太太有事,便請了岳母來照顧女兒,由于岳母十分疼愛外孫女,十分慣著她,沒過幾天,“女兒就這口剛吃完冰淇凌,那口就在吃巧克力了”。
“一個孩子想要培養自制能力,大人要做很多細致的工作,要鼓勵她、督促她,一旦讓孩子隨著自己的性子來,她馬上就會改變。”馬思延說,0—3歲是培養孩子自控能力最重要的時間,而這種能力對孩子今后的學習、生活影響巨大。
馬思延認為,在培養孩子自控力的同時,也要去開發孩子們的潛能,發掘、培養孩子們的一些興趣,“為孩子做加法”,比如有些父母認為要幫助孩子們找到、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會選擇為孩子報一些興趣班或培訓班,但祖父母不太愿意做類似的事情,“他們會覺得亂花錢,有些還會對自己的子女說,我養你們那時也沒上什么興趣班,不是也沒影響什么嗎?”
除此之外,馬思延還認為祖父母往往對孩子缺乏信心,過度保護。“有個老奶奶分享在國外的經歷,她說一次帶孫子去海灘玩時,看到外國2歲多的小孩子自己脫衣服,由于抱著頭往下脫衣服,2歲小孩經常跌倒,脫了三四次才脫掉衣服,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父母不去幫助孩子,而中國的父母或爺爺、奶奶會主動幫孩子脫衣服。這背后其實就顯示出對孩子的不信任,不相信孩子可以做到。有些父母不幫孩子,還會被自己的父母說成太懶。要相信孩子們,這樣他們漸漸才能培養自信和獨立性。”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