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 健身與健心
時間:2024-10-16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現代社會生活中,人們往往精神活動過多而體力活動過少。睡眠不足、運動不足、營養過剩,成為不健康生活方式的三個突出的問題。其結果是許多人處于亞健康狀態,或是陰虛陽亢,或是陰陽兩虛。在通常情況下,人們自身往往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一旦發生病變則悔之晚矣。所以重視養生規律,無論對于老年人還是青年人,都十分重要。而要做到心理、飲食、動靜三大平衡,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其關鍵是保持中正和諧,身心協調。在眾多活動之中,太極拳正是動靜結合,身心俱調的最佳運動之一。
一、太極之理與太極拳理
以為目的的太極拳是一項優美的動功,相對于長跑等運動,它更有利于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實踐證明,經過一定時間與一定運動量的太極拳習練活動,人體血色素、紅細胞、白細胞都有所增加,體質明顯增強。這正是因為太極拳具備氣功的“三調”原理,具有疏通經絡的作用。所謂“三調”,就是調身、調氣、調心,這是運用了中醫學調養精、氣、神的原理。《內經》提出“百病生于氣”的病因學說,《素問·調經論》指出:“氣血不和,百疾乃變化而生。”
“氣”的概念是中醫學說中的重要術語,也是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重要概念。它在傳統思維中具備“其細無內,其大無外”與“天人一體”的特征,而太極拳也正是運用了這種原理。所以,研究太極拳要領,首先要認識宇宙的陰陽性,通曉其全息性。《周易·系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醫宗金鑒》卷三十五有《太虛理氣天地陰陽歌》:“無極太虛氣中理,太極太虛理中氣。乘氣動靜生陰陽,陰陽之分為天地。未有天地氣生形,已有天地形寓氣。從形究氣日陰陽,即氣觀理為太極。”所謂“太極”就是陰陽之氣交柔而始終保持動態平衡的宇宙觀。中醫學運用其宇宙觀,在養生與防治疾病方面講究平衡陰陽、調暢氣血、疏通經絡。太極拳原理亦視人體為小宇宙,天地為大宇宙,并運用中醫學原理,以調氣把調身與調心有機地聯系起來,從而達到的目的。
《紫清指玄集》中說:“心者,氣之主;氣者,形之根;形者,氣之宅;神者,形之具。”所以,“三調”關系密切,習拳者,必須努力做到以氣養形,以內養外,內外雙修,中正和諧。中醫學理論認為:動則生陽,靜則生陰。太極拳從外動內靜著手,具有動中求靜,緊中求松的特點,調整陰陽于相對平衡之中。
二、太極拳養生原理與中正原則
傳統禮教向來倡導剛柔得當、中和諧調的處世哲學?!墩撜Z·學而》:“禮之用,和為貴。”《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呂氏春秋·達郁》說:“心志欲其和。”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說:“心平和而不失中正。”陸賈《新語·道基》:“寧其心而安其性。”所以,儒家提倡修身健體以養生養性的中庸和諧之道。《荀子·修身》指出:“治氣養心之術,血氣剛強,則柔之以調和。”提倡用中和法則調節精神與形體。
太極拳練習,也遵循了傳統的中和法則,在意以引氣,氣以引形的同時,需盡力做到動作協調,連貫圓融,形神合一,外內相濟。具體要求是呼吸自然,意引動作;上下相隨,重心穩定;連綿不斷,勁力完整。其要點是:上體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須寬松舒展;兩臂分開時要保持弧線;身體轉動時要以腰為軸;動作的速度要均勻協調。因為只有身體正直,才能氣息通暢、氣流全身,達到良好的收功效果?!对企牌吆灐肪砣娥B性延命錄》指出:“能中和者,必久壽也。”
太極拳輕松柔和、圓活自然、連貫持續、中正和諧的習練原則,也相應地會滲透到人的心靈深處。面對社會壓力,人們往往有不同的應對方式,這與人格有著密切的聯系。有些人善解人意而為他人著想,能夠維護正常而積極的人際關系,易于適應環境變化和接受新事物,并且具有積極向上的工作精神與生活態度。而有些人則一遇問題就情緒不定,焦慮不安,往往把個人的利益看得過重,與生存環境格格不入,甚至把周圍的人和事看得一無是處,其境遇一不如意即自絕人世。所以,要避免壓力對健康帶來的消極影響,培養積極健康的人格特點和生活態度,十分重要。而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太極拳不僅可以建立這種基礎,而且可以提供天人和諧的心理支柱,培養“心定氣和,遇事不驚”與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從醫學角度而言,氣血在經脈中的運行有其自身規律。調節人體動作的運動,可以導引人體氣血的運行和呼吸的變化,并可以調節人的精神情志。太極拳要求機體放松而肢體緩慢適當用力;運行時似有停頓而實則動作內勁不停;承轉起合自然而肌肉持續牽引抻拉;閑似行云流水而勁力內運不減。這種舒展大方、柔和緩慢的動作導引,足以影響身體氣血的運行以及呼吸的運動,不僅可鍛煉人的形體韌勁,而且可訓練人的精神意志、耐心、毅力。同時,太極拳基于傳統中和諧調、天人合一的整體觀,不僅可改善人的情緒,而且可提高人的心理素質,并開闊人的胸懷。
一、太極之理與太極拳理
以為目的的太極拳是一項優美的動功,相對于長跑等運動,它更有利于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實踐證明,經過一定時間與一定運動量的太極拳習練活動,人體血色素、紅細胞、白細胞都有所增加,體質明顯增強。這正是因為太極拳具備氣功的“三調”原理,具有疏通經絡的作用。所謂“三調”,就是調身、調氣、調心,這是運用了中醫學調養精、氣、神的原理。《內經》提出“百病生于氣”的病因學說,《素問·調經論》指出:“氣血不和,百疾乃變化而生。”
“氣”的概念是中醫學說中的重要術語,也是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重要概念。它在傳統思維中具備“其細無內,其大無外”與“天人一體”的特征,而太極拳也正是運用了這種原理。所以,研究太極拳要領,首先要認識宇宙的陰陽性,通曉其全息性。《周易·系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醫宗金鑒》卷三十五有《太虛理氣天地陰陽歌》:“無極太虛氣中理,太極太虛理中氣。乘氣動靜生陰陽,陰陽之分為天地。未有天地氣生形,已有天地形寓氣。從形究氣日陰陽,即氣觀理為太極。”所謂“太極”就是陰陽之氣交柔而始終保持動態平衡的宇宙觀。中醫學運用其宇宙觀,在養生與防治疾病方面講究平衡陰陽、調暢氣血、疏通經絡。太極拳原理亦視人體為小宇宙,天地為大宇宙,并運用中醫學原理,以調氣把調身與調心有機地聯系起來,從而達到的目的。
《紫清指玄集》中說:“心者,氣之主;氣者,形之根;形者,氣之宅;神者,形之具。”所以,“三調”關系密切,習拳者,必須努力做到以氣養形,以內養外,內外雙修,中正和諧。中醫學理論認為:動則生陽,靜則生陰。太極拳從外動內靜著手,具有動中求靜,緊中求松的特點,調整陰陽于相對平衡之中。
二、太極拳養生原理與中正原則
傳統禮教向來倡導剛柔得當、中和諧調的處世哲學?!墩撜Z·學而》:“禮之用,和為貴。”《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呂氏春秋·達郁》說:“心志欲其和。”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說:“心平和而不失中正。”陸賈《新語·道基》:“寧其心而安其性。”所以,儒家提倡修身健體以養生養性的中庸和諧之道。《荀子·修身》指出:“治氣養心之術,血氣剛強,則柔之以調和。”提倡用中和法則調節精神與形體。
太極拳練習,也遵循了傳統的中和法則,在意以引氣,氣以引形的同時,需盡力做到動作協調,連貫圓融,形神合一,外內相濟。具體要求是呼吸自然,意引動作;上下相隨,重心穩定;連綿不斷,勁力完整。其要點是:上體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須寬松舒展;兩臂分開時要保持弧線;身體轉動時要以腰為軸;動作的速度要均勻協調。因為只有身體正直,才能氣息通暢、氣流全身,達到良好的收功效果?!对企牌吆灐肪砣娥B性延命錄》指出:“能中和者,必久壽也。”
太極拳輕松柔和、圓活自然、連貫持續、中正和諧的習練原則,也相應地會滲透到人的心靈深處。面對社會壓力,人們往往有不同的應對方式,這與人格有著密切的聯系。有些人善解人意而為他人著想,能夠維護正常而積極的人際關系,易于適應環境變化和接受新事物,并且具有積極向上的工作精神與生活態度。而有些人則一遇問題就情緒不定,焦慮不安,往往把個人的利益看得過重,與生存環境格格不入,甚至把周圍的人和事看得一無是處,其境遇一不如意即自絕人世。所以,要避免壓力對健康帶來的消極影響,培養積極健康的人格特點和生活態度,十分重要。而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太極拳不僅可以建立這種基礎,而且可以提供天人和諧的心理支柱,培養“心定氣和,遇事不驚”與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從醫學角度而言,氣血在經脈中的運行有其自身規律。調節人體動作的運動,可以導引人體氣血的運行和呼吸的變化,并可以調節人的精神情志。太極拳要求機體放松而肢體緩慢適當用力;運行時似有停頓而實則動作內勁不停;承轉起合自然而肌肉持續牽引抻拉;閑似行云流水而勁力內運不減。這種舒展大方、柔和緩慢的動作導引,足以影響身體氣血的運行以及呼吸的運動,不僅可鍛煉人的形體韌勁,而且可訓練人的精神意志、耐心、毅力。同時,太極拳基于傳統中和諧調、天人合一的整體觀,不僅可改善人的情緒,而且可提高人的心理素質,并開闊人的胸懷。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