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項基本原則應對“中國特色”乳腺癌
時間:2024-10-12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最新調查數據顯示,平均每3分鐘世界上就有一位婦女被診斷為乳腺癌,而在我國的沿海發達地區,平均每一千名女性當中,就有一名乳腺癌患者。作為威脅女性健康的“頭號殺手”,我國女性乳腺癌的發病率正以每年3%-4%的增長率急劇上升,城市乳腺癌更是以每年7.5%的速度上升,死亡率則平均每年上升6.9%。
2010年9月17日,在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舉辦的“我還是我”乳腺癌教育俱樂部教育活動上,廣東省醫學會乳腺病學分會主任委員,該院乳腺腫瘤醫學部主任蘇逢錫教授呼吁:發病時處于絕經前或圍絕經期的患者,不僅要牢牢把握術后5年的治療關鍵期,而且需要根據絕經前后不同生理特征,合理“智換”方案,并在換藥前后與主治醫生保持密切聯系,這樣才能最大限度減少轉移和復發,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命。
同時,蘇逢錫教授還介紹道,最近一項名為IES031的全球研究中位隨訪91個月的成熟數據顯示:絕經后的激素受體陽性的乳腺癌患者使用他莫昔芬2-3年后,轉為使用阿諾新這類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劑,無病生存期和總生存期分別比持續使用他莫昔芬的顯著提高18%和14%。“這項研究不僅是目前唯一證實芳香化酶抑制劑治療能延長患者總生存期的大型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而且試驗設計最為符合我國乳腺癌發病特點,對我國的乳腺癌治療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中國特色”:絕經前發病占多不重視內分泌治療
全球每年平均約有140萬人罹患乳腺癌,我國每年約有20余萬新發乳腺癌患者。雖然我國乳腺癌發病率低于西方國家,但卻以每年3%-4%的增長率急劇上升,成為威脅女性健康的“頭號殺手”。
除了發病增長迅速,我國乳腺癌發病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發病年齡和歐美國家恰好相反:我國女性乳腺癌發病年齡偏低,從30歲開始便有零星發病,高峰年齡段為45-55歲,比西方女性一般要早10年-15年,診斷時大約55%患者處于絕經前或圍絕經期。而歐美國家70%患者都在絕經后發病,中老年婦女占多數。
治療上,國外醫生都非常注重內分泌治療。在美國,乳腺癌抗腫瘤藥物費用中,內分泌藥物費用要占到一半以上。而在我國,內分泌藥物費用只占4%。而癌癥發病情況與中國相似的日本,其內分泌治療費用也占到20%-30%,是我們的5-6倍,相差甚遠。“這主要還是傳統治療觀念在作怪,許多患者,甚至有些醫生都相當質疑內分泌治療的效果,認為只有輸液掛瓶子,伴有嚴重反應的化療才算是正式的治療。而幾顆沒有反應的內分泌藥片,太簡單、太輕松,反而不相信它的療效。”蘇逢錫教授解釋說。
“臨床工作中,我們也常會碰到很多乳腺癌的病人,有的用藥吃吃停停,斷斷續續不能堅持;有的嫌內分泌治療時間5年太長,開始2-3年非常重視,后面幾年覺得沒有問題了,就擅自停藥;更有甚者嫌某些內分泌治療藥物昂貴,另一方面卻花更多的錢購買療效不肯定的抗癌保健品,最后都出現復發、轉移,白白耽誤了病情,”蘇逢錫教授深有感慨。
應對策略:遵循三項基本原則爭取長期無病生存
針對發病年齡早,多數患者處于絕經前或圍絕經期,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乳腺癌發病情況,蘇逢錫教授為廣大患者總結出了治療時需要遵循的“三項基本原則”:
內分泌治療堅持5年是保證
#p#副標題#e#研究發現,乳腺癌細胞的生長與雌激素的不斷刺激有很大關系,它能促進腫瘤的生長和擴散。因此,降低或阻斷雌激素對腫瘤的作用就能有效消退腫瘤并減少轉移和復發。而內分泌治療的根本作用,就是針對激素敏感型的乳腺癌患者,通過減少患者體內雌激素水平或阻止雌激素刺激腫瘤細胞,來預防腫瘤復發的一種藥物治療手段。
“這種激素治療敏感型乳腺癌發展相對比較和緩,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惰性乳腺癌',但在術后的2-3年和5年,會經歷兩個復發高峰期,因此術后堅持5年或更長時間的內分泌治療,能有效抑制身體里的激素對腫瘤的作用,有效減少腫瘤的復發率,顯著提升患者生存期,甚至達到治愈,”蘇逢錫教授介紹到。
迄今認為,乳腺癌術后最佳內分泌治療期為5年,其可使5年復發率和死亡率分別減少50%和26%,使對側乳腺癌的發生率降低47%,而僅接受2年內分泌治療的病人,腫瘤復發的風險僅下降28%。
絕經前后合理換藥好處多
內分泌治療貴在堅持,但在治療過程中方案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根據女性絕經前后體內雌激素產生的不同來源,及時合理更換治療方案。絕經前女性體內絕大多數雌激素來自卵巢,它也是女性保持“女人味”的主要來源。而對于絕經后的女性來說,卵巢不再產生雌激素,身體通過一種叫芳香化酶的物質作用于其他的激素來生成雌激素。
目前內分泌治療藥物主要有他莫西芬和芳香化酶抑制劑兩大類。“如果病人在剛開始接受內分泌治療時還未絕經,可以選擇使用他莫西芬進行治療,它的作用在于阻斷雌激素到達腫瘤細胞,減少雌激素對腫瘤細胞的刺激。”蘇逢錫教授向記者解釋說。
而在治療過程中患者一旦停經,卵巢便不再產生雌激素,體內雌激素的來源變得單一可控,這時就可以換用像阿諾新這類具有更高選擇性和耐受性的芳香化酶抑制劑,通過阻斷芳香化酶而減少雌激素的生成,從根本上切斷雌激素的生成來源。因此這類藥在阻止腫瘤進展和緩解方面的療效很好,是乳腺癌內分泌治療藥物發展的趨勢。
“由于我國有超過半數的乳腺癌患者在確診時尚處于絕經前或圍絕經期,這類患者勢必會在治療過程中絕經,絕經前這類患者會采用他莫西芬治療,絕經后換成芳香化酶抑制劑將給患者帶來更多益處,這也正是IES031研究對我國乳腺癌臨床治療的指導意義所在,”蘇逢錫教授表示。
圍絕經期醫患溝通最關鍵
雖然相關研究已經證實,絕經后的激素治療敏感型乳腺癌患者使用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劑將有較大獲益,但應注意其前提條件必須是絕經或卵巢功能完全抑制的患者才適用。
“如果還未絕經就擅自換藥,花了錢白做功不說,甚至將造成不堪設想的后果,”蘇逢錫教授強調,“有時停經實際上是指卵巢功能的暫時抑制,停經只是表面現象。而化療、子宮切除等都有可能造成停經,但卵巢功能依然存在。因此,接受內分泌治療的患者朋友特別要注意在3-5年的圍絕經期和主治醫生保持密切聯系,把握好換藥的時機。”同時,醫生也要像患者的“閨蜜”那樣,對她們的生理狀況了若指掌才能保證正確用藥。
除了換藥的時機,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用合適藥物也是醫生的重要考慮。由于絕經后乳腺癌患者本來就容易出現骨質疏松的問題,芳香化酶抑制劑阻斷了身體內雌激素的生成,更會加劇這一情況。對此,蘇逢錫教授建議,“骨密度較低的患者,在治療的不同階段應選用不同程度的抗骨質疏松治療,防止骨質丟失。而阿諾新因具有雄激素類似結構,相關研究也表明,其骨安全性要優于其他芳香化酶抑制劑。”
乳腺癌并不可怕,患者的命運其實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如何在術后及早、規范的進行內分泌治療是防止復發的關鍵。對此,蘇逢錫教授呼吁:廣大女性朋友應及時防范乳腺癌的入侵,而乳腺癌患者則應積極正視疾病,盡早進行規范的內分泌治療。尤其是治療中經歷絕經前后的患者,可以參考“三項基本原則”,根據情況變化合理換藥,過好絕經這道坎,獲得最大療效,千萬不能因為害怕治療中的不良反應或對復發掉以輕心而放棄治療。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