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 要注意管住嘴選對鞋
時間:2024-10-20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是我們都知道的一句話。但是對于糖尿病患者來產,如果出現足部綜合征,那么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生存質量的下降,甚至還有被截肢及奪命的危險。
繼惡性腫瘤、心血管病之后,糖尿病目前已成為威脅人類生命的重大“殺手”之一。資料顯示,我國糖尿病人現有5000萬之多,潛在糖尿病患者(高血糖人群)為1.2億人,每5個病人中就有1人會發生糖尿病足部綜合征。40%的糖尿病足患者不得不接受截肢手術,約半數糖尿病足者存活期不超過5年。這些數字提示,“從現在開始,必須保護好自己的腳”。
上世紀50年代中期,科學家為糖尿病足下的定義是,“由于糖尿病血管病變而使肢端缺血和因神經病變而失去感覺,合并感染的足”。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對糖尿病足給出的定義是,“與局部神經異常和下肢遠端外周血管病變相關的足部感染、潰瘍和(或)深層組織的破壞”。通俗地解釋說,糖尿病足的形成是由于糖尿病患者長期受到高血糖的影響,逐漸產生神經病變、下肢血管硬化、血管壁增厚、彈性下降,致使血管內形成血栓,并集結成斑塊,而造成下肢血管閉塞、支端神經損傷,從而引發下肢組織潰瘍、骨及關節病變及壞疽。
糖尿病足按病因可分為血管性病變、神經性病變、混合性病變。其中,神經病變是發生血管病變的直接原因和前兆。糖尿病病人最主要的下肢并發癥依次為潰瘍、感染、動脈閉塞性疾病、截肢。糖尿病足患者面臨最大的困擾就是遷延難愈的潰瘍。統計結果表明,在糖尿病足人群中,80%的足部潰瘍由外傷引起,85%的足部潰瘍最終不得不截肢。在發達國家,有5%的糖尿病人在就診時有足潰瘍;住院患者中,有20%伴發足潰瘍。有專家曾對468例足潰瘍愈合的病人進行了統計,發現潰瘍復發率第一年為34%,第三年61%,第五年飆升到70%。當潰瘍所致感染呈現燎原之勢、靜息疼痛無法控制、足部組織大面積壞死和腐爛(壞疽)時,就不能不考慮截肢了。
“一‘失足’成千古恨”——2005年的世界糖尿病日曾提出如下口號,“把足部放在首位,預防截肢”。為避免或延緩“失足”的進程,就要科學規劃膳食,加強血糖監測,嚴格控制血糖,學會用好胰島素,從根源上遏制糖尿病足的發生、發展。而在日常生活中,選擇鞋襪不當是引起糖尿病足潰瘍的主要原因。因此,不能穿尺碼偏小的鞋、硬底鞋、高跟鞋。選鞋子不應太緊或太松,應講究寬松、柔軟、透氣、內襯平展,其內部應比腳的本身長1~2厘米,寬度與跖趾關節部位的足寬度相等,高度考慮給足趾充分空間。同時,盡量穿棉布襪,襪邊不要太緊,以免襪口勒出印痕磨損皮膚。
“足部的日常保養也是非常重要的。”糖尿病足患者要堅持每天用溫水泡腳,溫度應低于37攝氏度,并適當用雙腳按摩互搓,促進足底血液循環。洗腳擦干后,用剪刀小心地修整趾甲,并把邊緣磨光滑。若是腳上長了雞眼、老繭,千萬別自行修剪,一定要去醫院找醫生處置。
夏季最多的糖尿病并發癥就是糖尿病足,因為天氣溫暖、炎熱,光腳的機會較多,腳部容易被異物碰傷或刺傷,而且夏天蚊蟲肆虐,遭到叮咬后,皮膚易出現瘙癢,再加上大量出汗,患足被抓破后更易感染,從而使糖尿病足病情加重。還應注意的是,在天氣寒冷時,不宜使用熱水袋或熱水瓶暖腳,以避免被燙傷,可用厚襪套或毛毯來保溫。對于干燥的皮膚,應使用潤滑劑或護膚軟膏,但不能用在腳趾之間。
因糖尿病足患者的腳部感覺遲鈍,受到損傷后常常不自覺,提醒高危病人每天查看足部,確認有無裂傷或局部紅腫感染,如有要及時就醫。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