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CEO為何紛紛“下崗”?
時間:2024-10-19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CEO落馬者眾
CEO(ChiefExecutiveOfficer)即首席執行官,是美國20世紀60年代公司治理結構改革創新時的產物。最近世界上,尤其是美國一些巨型公司的倒下及CEO辭職或被捕,使人們開始對CEO重新冷靜地進行認識和定位。
緊隨著安然的破產,寶利來(Polaroid)因債臺高筑申請破產保護,其CEO加里·迪卡米洛(GaryDilamillo)辭職;凱馬特(Kmart)因策略失誤致使股票下跌、無力還債而申請破產保護,其CEO查爾斯·康納威(CharlesConaway)辭職;MCI世界通訊(MCIWorldCom)爆出38億美元的財務漏洞,其CEO伯納德·埃伯斯(BernieEbbers)辭職;幾天后施樂(Xerox)承認過去5年虛報稅前利潤14億美元,其CEO安妮·莫爾卡伊(AnneMulcahy)辭職;隨后全球第三大制藥公司默克(Merck)公司承認虛報124億美元的收入,其CEO雷·吉爾馬丁(RayGilmartin)黯然離去。
這些曾經令人矚目的世界級公司紛紛倒下,基本原因都是公司偽造財務統計數字、虛報收入、非法隱匿債務或過度擴張導致公司破產。這些CEO們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有的CEO的利己與短視行為甚至直接使公司從輝煌走向覆滅。據職業介紹公司ChallengerGray&Christmas統計,2002年全球共有80位CEO離職。美國博思管理公司(BoozAllenHamilton)對全球范圍的調查也發現,CEO的變動已從1995年的6%上升到2000年的11.2%。這些企業的破產和“假賬丑聞”阻礙著美國經濟的復蘇:2002年7月1日美國納斯達克指數重挫59.41點,降幅4.1%;道瓊斯指數暴跌133.47點,降幅1.44%;標準普爾指數下挫21.17點,降幅2.1%。更為嚴重的是會計師事務所,如安達信甚至投資銀行與企業合謀“違規操作”曝光后,已撼動了華爾街誠信根基。民意調查顯示:69%的受訪者對大公司的財務報表持懷疑態度,連GE公司也受到一定程度影響。
CEO下臺五大原因
這些世界級企業的轟然坍塌和CEO的離職,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五種:
(一)股票期權引誘造假
目前絕大多數企業對高層領導與員工的薪酬激勵均采用現金加股票期權方式,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能起到留住人才、激發工作積極性的作用。但是期權是一種期得利益,其真正價值取決于行權日股票市場價格的高低,因此作為公司高層領導尤其是以股票期權體現個人收入的公司CEO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虛報利潤、財務造假從而抬高股價的內在動力,而且與其他領導有著共同利益的合謀傾向,因此公司的違規操作也就沒有人會予以揭露和制止。如MCI世界通訊原CEO埃貝斯用個人資產作抵押購買了公司高達40億美元的股票,董事會成員中12個董事與執行總裁也共持有約5億美元公司股票。同時,股票期權不計入工資成本,也有助于粉飾財務收支。
(二)違反會計準則
按照國際會計準則(GAAP)和美國的會計制度,企業研究費用應計入成本,屬當期費用支出,開發費用在項目成功時計入資本,項目不成功時計入成本。但有些企業如世界通訊在開發項目不成功時仍把費用計入資本,從而虛增資產使公司名贏實虧,其目的是欺騙投資者購買公司股票,拉升股價。
(三)董事會監督不力
現代公司治理結構應該體現權力的制衡,個人決策和集體研究相結合。董事會應對CEO進行監督,在必要情況下還可以免去其職務。然而實際情況往往是CEO兼任董事長,CEO不僅是公司的執行總裁,還是董事會的領導,使得CEO控制了董事會,從而使董事會成員不愿或不敢針對CEO提出尖銳問題,監督形同虛設。如原安然CEO雷伊自己欽定董事會成員,董事會作用變成“老鼠監督貓”,起不了應有的作用。
(四)政府監管不到位
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uri?ties&ExchangeCommission,簡稱SEC)的職責是審查17000多家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但目前SEC的律師只有約100位,而真正高水平的高級執業會計師數目就更少。連SEC自己都承認,2000年度SEC對美國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審查范圍只有全部上市公司的1/15。同時因相對于美國企業和其他政府部門來說SEC的薪酬較低,職員流動性大,力量欠缺,很難及時發現部分企業的違規操作。
(五)資本補償機制沒有建立
高新科技的迅速發展催發一系列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的不斷誕生,使得老產品、老設備、舊技術、舊工藝被迅速淘汰。但按照目前的資本補償機制,價值已經不復存在的設備等卻要幾十年才能分攤折舊完,財務風險被隱藏下來,在虛增利潤的同時也為CEO等高層管理人員的投機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