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暴力的深層原因是什么
時間:2024-10-18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近段時間,“校園暴力”這個詞已經幾次刺痛了公眾敏感的神經。先是某副縣長之女率眾對同校女生施暴,又來了個初二學生被十余中學生群毆當場昏迷,接著網上又開始轟轟烈烈地訴說著“布鞋門”。而“布鞋門”事件更是被拍成視頻上傳網絡,使更多的人“欣賞”到了這場赤裸裸的校園版暴力電影。
本是一方凈土的校園,為何會成為斗毆行兇的集散地?原為手無縛雞之力的“白面書生”,又為什么變得青面獠牙?為此,中國青年報記者(以下簡稱“記”)采訪了國家級心理咨詢師彭熠(以下簡稱“彭”),以“布鞋門”事件為例,探討了校園暴力產生的深層次原因。
記:近一段時間不斷有關于校園暴力的新聞傳入耳中,暴力行為緣何頻頻在校園出現?
彭:由于未成年人身心還沒有發育成熟,所以,他們的行為很明顯地帶有模仿性和習得性,也就是說,他們本身的一些行為很可能是通過模仿、比照學來的。之所以產生暴力行為,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其模仿性在作怪。這種模仿首先可能來源于家庭,例如父母打罵孩子、夫妻吵架等家庭暴力。長此以往,孩子們很可能會不把暴力當回事,完全出于好玩的心理而見怪不怪。
另外,網絡游戲也是造成校園暴力的重要原因。網絡游戲中有很多暴力元素,其中殺人、搶劫、打斗等情景很常見。青少年由于心理并未成熟,經常受網絡暴力游戲的影響,久而久之就養成習慣,并慢慢開始對現實生活中的暴力行為習以為常。
記:作為“布鞋門”事件的施暴者,她們并沒有把“布鞋妹妹”打傷,而是采用了赤裸裸的人格侮辱方式,對此該如何看待?
彭: “布鞋門”事件中施暴的女孩,其實都有一種扭曲的心理,她們并不以致受害人鮮血淋漓為目標,而是采取人格侮辱的方式,由此可見,她們的心理是非常扭曲的。這種心理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內心當中存在很大的憤怒,進而把“布鞋妹妹”當成了宣泄對象。受了欺負,就會找一個更弱小的對象去欺負,以解心頭之恨。
這種心理的產生很可能是因為她們在家庭中缺少關愛,在學校里缺乏老師、同學們的支持和鼓勵。這種長期缺乏支持鼓勵的孩子,其負面情緒積累后,就會產生憤怒感,于是,她們很可能會找一個宣泄物進行發泄。
她們本身和“布鞋妹妹”并沒有深仇大恨,如果把“布鞋妹妹”打傷,很可能受到法律制裁。采用人格侮辱這一“外表不見傷”的暴力行為,既能發泄自己的憤怒,同時又能避免受到嚴厲的懲罰。
記:其中一個女孩對于外界針對自己的謾罵,持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她說:“是我做錯了,罵我是對的,我沒什么可難過的?!?/P>
彭:現在的教育無疑缺少了平等、尊重這一課。作為家長、老師,可能很少去尊重孩子們的意愿。一些孩子犯錯誤了,家長就會讓孩子下跪認錯;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家長有可能就對孩子打罵,而這些完全是人格侮辱。久而久之,孩子們就會漸漸習慣,并在實際生活中加以運用,因為他們意識不到讓人下跪、對人打罵是一種侮辱,反而會認為這很正常。
記:這些孩子在圍攻“布鞋妹妹”的同時,還有人用手機進行拍攝,并且傳到了網上,怎么理解這種行為?
彭:作為成年人都知道,打架是不對的,但這些女孩很可能是出于游戲心理,把打人當成了游戲。在拍攝視頻的時候,她們也許會把這段視頻當成一種可以炫耀的資本,這段視頻在女孩手機中存了兩個月,最后傳到了網上。她之所以保存這段視頻,可能就是想拿出來炫耀。從這點可以看出,她們平時可能很少有值得炫耀的東西,如學習成績、老師的表揚等。
在她們的內心,其實是非常希望被別人賞識、看重的。而在現實生活中,如果她們的成績不好,老師可能就會把她們評為差等生,家人也可能不喜歡她們。所以,她們也只好用這一點兒自認為可以炫耀的東西讓別人對自己高看一眼,因為別人做不到、拍不到的東西,自己能辦到。
記:在“布鞋門”事件中,還有一些孩子完全是出于一種“湊熱鬧”的心理來參與的,這種心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彭:孩子們都有自我保護的心理,這不難理解。在她們的心中可能有兩種想法:首先,如果我不打她,別人會不會懷疑是我偷了東西;其次,如果我不動手,是不是就會被大家看不起,被孤立起來。
記:這樣的事情發生后,我們的家庭、學校應該進行哪些方面的反思?
彭:作為學校,必須提高教師和學生們的法制意識。在這次事件中,我們發現很多老師的法制意識非常淡薄,并沒有把學生打架提到一個很高的高度去認識。所以,學校應該多對老師和學生進行法制教育,使正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們在心里形成一種平衡機制,從而控制好自己的行為,避免給他人造成傷害。
家長、學校在關注學生成績的同時,還應更多地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們的心理很脆弱,需要老師、家長的引導幫助,這一點如果重視不夠,可能導致孩子們產生扭曲心理?,F在,出現了很多高智商、低情商的學生,就說明我們的教育確實出了問題,所以,學校、家庭乃至社會應該多關注孩子們的人格培養,關心孩子們的情商教育。
拍視頻的孩子可能僅僅把這當成了游戲,主觀上并不存在很大的惡意。這種行為的悲哀之處,就在于她不懂得尊重人,自身也沒有一個健全的人格來控制自己的行為。而平等、尊重的觀念,是一個人的人格中應具備的基本要素。如果我們的教育不重視對孩子人格、情商的培養,那么,在這種教育體制的影響下,孩子們就會產生很多問題,有的問題甚至會影響到他們的下一代。由此可見,其實“布鞋門”事件中打人的孩子,本身也是受害者。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