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我們橫掃“燥”氣
時間:2024-10-17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夏天結束了,天高氣爽的秋季開始來到,這是個氣候干燥的季節;秋風陣陣,帶給人們的是肅殺意境,一片“燥”情。
合肥市某公司 36歲的女員工魏莉,近來不知何故常煩躁不安,并有記憶力減退,以及發熱、食欲不振及惡心、和心慌等癥狀。老公說她“喜怒無常”、“神經病”,辦公室同事仿佛也在有意或無意地躲避他,使她十分痛苦,脾氣也就越來越壞。前幾日,她因在公共汽車上被人踩了一腳,竟然不由自已地跟對方撕抓起來,將對方臉都抓破了。回家后又因家庭瑣事與老公發生口角,老公氣憤地要同她離婚……
“我這是怎么啦?”魏莉不明白地反問自己。
魏莉很可能患上了秋季的一種——“焚風病”。
何謂“焚風病”?
“焚風病”,并不是什么新的病名,只不過是有關專家對一些季節“情緒煩躁征”的俗稱,其主要表現為煩躁不安、易激惹或抑郁、記憶力減退,以及發熱、食欲不振及惡心、嘔吐和心悸等癥狀。
人的情緒與氣候有密切關系,尤其當氣溫超過35攝氏度,日照超過12小時,濕度高于80%時,氣候條件對人體下丘腦的情緒調節中樞的影響就明顯增加,人們容易出現暴躁易怒的精神狀態。其次,除了氣溫的變化外,還與人體出汗多以及睡眠時間和飲食不足有關,這些因素會使體內電解質代謝產生障礙,因而影響大腦神經活動,令人發生情緒和行為方面的異常。而精神病學家研究也發現,當暖流入侵時,精神病人情緒躁動、摔東西、自虐(含自殺)的幾率也比平常高出許多。可見,秋季因氣候干燥的緣故,便會直接影響到人的情緒、心境、行為等。因為氣候干燥,人的飲食量和睡眠均會受到影響,再加上“燥”火“燥”氣,很容易使人的大腦神經活動受到影響,引起情緒煩躁、思維混亂、愛發脾氣、注意力分散、健忘等;還有人表現出心情抑郁、心境低落、做什么事都沒興趣,覺得日子過得沒勁,對工作、對同事、對親人缺乏感情和熱情;少數人還出現和老年偏執性障礙一樣的癥狀,如反復地洗澡、洗臉、洗手,要求別人也與自己一樣,容不得別人反對,否則就會勃然大怒,甚至不吃飯、不睡覺等。有關專家認為,這種由秋燥引起的情感和行為異常,發生率為10%~15%,尤其是中年女性最容易發生。
相關鏈接
秋燥
燥是秋天的主氣,燥勝則干,引起鼻干、咽干、皮膚干裂、皺紋增多等。“秋燥”則是秋季感受燥熱病邪引起的一種外感熱病,多發于秋分前后。病癥特點是在一般的基礎上,出現發熱、怕冷、頭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干唇裂等。一旦出現這些癥狀,如不及時防治,病邪會深入,病癥會加重,少數人還會出現高熱、抽風、出血等嚴重危象。
吃掉燥氣
1.燥在肺衛,主要表現癥狀為發熱頭痛、微惡風寒、口鼻干燥、咳嗽無痰、咽痛而干,脈數大。予以辛散甘潤治療。
桑杏飲,即取桑葉10克、杏仁5克、沙參5克、象貝3克、梨皮15克、冰糖3克,煎水代茶。
寧嗽定喘飲,即取生懷山藥50克、甘蔗自然汁30克、酸石榴自然汁18克、生雞子黃4個,先將山藥煎取清湯一大碗,再將其余三味調入碗中,分三次溫服,如藥已涼,則重湯燉熱,不可過熱,過熱則雞子黃熟,療效大減。
2.燥傷胃津,主要表現癥狀為口干渴、尿少、胃納不佳、干嘔,舌淡紅無苔,或有裂紋,脈細。予以養胃潤燥治療。
雪梨漿,即以甜水梨大者1枚,薄切,新汲涼水內浸半日,時時頻飲。
五汁飲方,即取梨汁、荸薺汁、鮮葦根汁、麥冬汁、藕汁,臨時斟酌用量,和勻涼服,若不甚喜涼者,重湯燉溫服。
地黃粥,即取生地黃汁100毫升,先將粳米煮粥,粥兌入地黃汁,攪勻食。
郁李仁粥,即取郁李仁10克、白米60克,以水100毫升,將郁李仁研成末,濾取汁,加水至1000毫升,入白米煮粥食之。
取藕粉或百合粉、荸薺粉等適量沖服。
芝麻粥,即取芝麻仁6克、白米30克、砂糖或白蜜為佐。先將芝麻炒出香味,另煮米成粥,將熟時加入芝麻、砂糖或白蜜。
3.燥傷肝腎,主要表現癥狀為形體消瘦、皮膚干燥無光澤、盜汗、五心煩熱或低燒、干咳、痰中帶血等,舌無苔,色淡而萎,脈細弱。予以滋陰養血治療。
牛乳飲,即取牛乳1杯,重湯燉熟,頓服之,甚者日再服。
麻仁粥,即取麻仁20克、白米80克,煮粥食用。
天門冬粥,即取天門冬30克、白米50克,煮粥食用。
海參粥,即取海參20克、白米50克,煮粥食用。
阿膠粥,即取阿膠30克,搗碎,炒令黃燥,為末,再取糯米煮粥,下阿膠末攪勻食之。
豬膚湯,即取豬皮500克,白粉250克,熬香,分6次服。
雞汁粥,即將母雞煮爛取汁,加入白米粥內,食用。
這里要交代的是,以上食療方應該對癥而“吃”,最好在中醫師的指導下食用,每次可選2~3種,無需面面俱到。另外,燥證治療,以甘寒以及咸寒滋陰潤燥為主,除有化熱化火外,一般不要采用苦寒類的食物或藥物。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