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護肝正當時:女貞子粳米粥調養肝氣
時間:2024-10-13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3月6日是24節氣中的驚蟄節氣。驚蟄是指伏在泥土里的冬眠動物開始出土活動。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
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龍抬頭指春天東方之氣上升,許多人感覺到背和四肢寒涼,出現目倦神疲、腰膝酸軟、上火、皮干唇裂等,這是人體跟不上春天陽氣生發的結果,故要補陽氣。
春天當令,驚蟄護正當時
中醫認為:應春時。在春天,臟就好比一個值班經理。如果工作過于忙碌,透支身體,人就會生病;同時原本隱藏的也會顯現出來。身體的臟器之間相互聯系,臟生病,勢必也會引發其他臟器生病,所以,春天是病多發的季節,也是各種多發的季節。春季常見的區疼痛、眼睛干澀、困倦、頭頂痛、咽干、口苦、打嗝、、手腳抽筋、等都與有關,是應春時的表現。春天雖是病的高發時節,同樣是調理和治療病的重要時節。對于普通人而言,也是養的最佳時機。
調養臟有養、清之分。過度操勞者的結果之一就是氣偏弱。因為長時間的工作狀態會讓身體各器官血液需求量大增,血氣消耗大,而是藏血器官,疲于工作會受損。所以,過勞者首先要護,不妨吃些養食物,如將加班的零食換成話梅、杏脯之類,別吃傷的甜味夾心餅干;綠色蔬菜要作為晚餐的必備,白菜、卷心菜和菠菜等葉菜對應人體膽,能協助器官加速排出體內毒素。
對于氣偏弱的人,可常食具有補腎滋陰功效的女貞子粳米粥。將女貞子10粒用水洗凈裝入紗布袋;粳米100 克洗凈,加水及女貞子藥袋,煮熟即可。
另一種情況是火旺。春天時人的陽氣驟然上升,引動體內熱氣,易出現長、怕熱出汗、延長等癥狀。養除了要遠離煙酒、禁厚重口味飲食外,最重要的是滋陰清火。火過旺的人每天喝點菊花茶,可改善因氣生發太過而形成的春困、頭重腳輕、流鼻血等癥狀。
背痛腳涼者,補足陽氣以健身
驚蟄過后,天氣一般會變得非常晴朗,人們會覺得很舒服。但天地之間陽氣生發過快,人體內的陽氣就可能跟不上,有人會感覺到后背涼、痛,四肢涼、麻、脹,這就是陽氣不足的表現。因此,有上述癥狀的人補充陽氣是關鍵。
該如何補充陽氣呢?在飲食上,要多吃精白面。因為小麥的皮屬寒性,精白面是去皮后磨成的面粉,是熱性的,可補氣。除此之外,還應吃一些偏陽性的東西,如青椒、韭菜、蒜苗、蔥頭、豆芽等來養護陽氣。
在感到氣虛時可適當喝點酒。最好是高粱酒,高粱酒是高粱種子的精華,喝了會使人后背發熱,使人陽氣上升。但血熱的人不可喝酒,因其本身已經熱了,再熱陽氣就散掉了。所以臉紅的人不宜吃溫性和熱性食物,可吃平性的和偏涼性食物。
提到養護陽氣,少不了穴位的幫助。最值得給大家推薦的補氣穴位是足三里穴和關元穴。
提到足三里,民間有句俗語:“常按足三里,勝吃老母雞。”老母雞的營養大家都知道,但人們發現經常拍擊或者按壓足三里穴,一些經久不愈的毛病不知不覺就沒了,竟然比吃老母雞的功效還好。
另外一個穴位是關元穴。我們常說的“丹田之氣”、“意守丹田”、“氣沉丹田”,其中的丹田,就是指關元穴。關元穴之所以具有補氣功效,是因為它不但是小腸募穴,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還是足太陰脾經、足厥陰經、足少陰腎經與任脈的交會穴,故統治足三陰、小腸、任脈諸經病。關元穴在補腎壯陽、溫通經絡、理氣和血、補虛益損等方面均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對足三里穴進行刺激、按摩和拍打均可。可先左后右,由輕到重,有空就拍,不拘時間、次數。拍完足三里后,還可以輕輕拍打兩膝各兩百下,然后拍打兩小腿肚各兩百下。
按摩關元穴時將手掌掌心(勞宮穴)附著其上,以腕關節為中心連同前臂做節律性的旋轉運動。操作時肘關節自然屈曲,腕部放松,以順時針方向回旋運行。按摩時動作要緩和而協調,每分鐘80~90次為宜。每次操作時間應不少于5分鐘,以關元穴局部有溫熱感,并持續向腹內滲酮度,有補益先天元氣的作用。
驚蟄到,防“蟲”擾
驚蟄過后,陽氣回升,蟄伏在泥土洞穴中的蟲、蛇類漸漸從冬眠中蘇醒,蚊蠅出動,害蟲登場,正是疫病發生之時。在古代,人們就特別講究驚蟄熏蟲。其實,與這些有形之蟲相比,無形之蟲——病毒和細菌的危害要大得多。驚蟄之后,是流感、、等傳染性的高發時期。
首先得賠補正氣。中醫講,“正氣內存,邪不可干”,教育人們凡事都應該先找“內因”,再去考慮外因,因為外因要通過內因才能發生作用。
以板藍根為例,盡管它在預防和治療普通、、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乙型流行性、禽流感、急性傳染性炎、丹毒、衄血、咽喉腫痛、暴發性等病癥都可能起到不同程度的調整作用,但板藍根不具有殺菌滅毒的作用,它的功效只是清熱涼血。
由于病毒、細菌大多喜歡在濕熱的環境中生存,因此要預防病毒侵襲,就要從食用清熱解毒的藥物和食物做起。除了板藍根外,薄荷、菊花、牛蒡子都是非常好的清熱藥物。當然,常見的茄子也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另外,春季還有一種蔬菜——莼菜,也是預防各種病毒和細菌的佳品之一。著名的西湖莼菜湯,被譽為江南的三大名肴之一。莼菜不僅是美味,還是良藥,《本草綱目》言其“清渴、熱脾、下氣止嘔、治熱疽、厚腸胃、解百毒、延年益智”。《本草再新》言其“療百毒,清諸瘡”。莼菜既可炒著吃,也可與鯽魚、豆腐等一起做菜做湯,其色、香、味俱佳,是春天里不可多得的一味美味養生菜。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