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病和中醫養生
時間:2024-10-13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人類是大自然之于,是地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人和自然有著統一的屬性和本質。人的生命活動規律,生理和病理現象,都受到自然規律的影響和制約。這就是中醫“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的“天人相應觀”的理論基礎。而氣象條件又是大自然中影響人體最重要的環境因素。所以《內經》中說到,“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南京中醫學院八十多歲的于祖望教授在一篇序中干脆說,“欲知《靈樞》,《素問》之精華,半在氣象”。中國變化急劇,變幅極大的特殊天氣氣候呼喚相應的特殊醫學.中華民族治病養生的需要誕生了璀燦的中醫文化.
1.中醫治病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人體既作為自然界中的一個開放系統,就會受到自然界錯綜復雜致病因素的影響。因此,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便是中醫治病一個最大特色。
先說因時制宜。我國有世界上最鮮明的四季,因此四季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的影響,和人體的臟腑功能對四季的反應也最劇烈。
例如,切脈是中醫診病最主要手段之一。而人的脈象因四季而有顯著不同。從脈波圖形說,主波振幅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脈率則冬季較夏季為快。從中醫脈象說,春天應為弦脈,夏天呈鉤脈,秋天應是浮脈,冬季應見營脈。因此切脈診病時必需考慮季節因素。因為古人認為,如果脈順四時(正常脈象),即有病亦易治,原因在于病未深入;如果脈與四時相逆,則一般來說沉疴已到了難治或不治的地步了。從現代醫學化驗的多項生理常數看,冬夏季一般都有較大差異,甚至冷暖鋒過境前后也有很大不同。由此可見四時和天氣對人體影響之大。
因時治病的另一個例子可舉針灸。中醫常用針灸治病。針灸也講究四時。不同季節取不同穴位,即春取絡穴,夏取俞穴,秋取合穴。冬季因氣在內,體表組織對外界反應遲鈍,療效差,一般多用藥而不用針灸。針灸時進針深淺也要“以時為齊”。春夏宜淺刺,秋冬要深刺才有顯效。例如治療坐骨神經痛,取環跳、秩邊等穴,春夏一般只刺4.5—6cm深,秋冬可刺7.5—10.5cm。
李時珍在著名的藥典《本草綱目》中特撰一篇“四時用藥例”。說明他用藥講究季節。《內經》中還具體指出,在春、夏、長夏、秋、冬季節中用藥宜分別加辛溫、辛熱、甘苦,酸溫和苦寒之藥,以順應春升,夏浮,化成,秋降和冬沉之氣,做到順四時氣象而養天和之氣.
中醫認為,的發生與發展是由痛耀(外因)和人體抵抗力(內因)的消長決定的.中醫把致病的外因歸為“風、寒、濕、熱、燥、火”六淫。它們大都和氣象要素相關,例如,氣壓高低(高壓主晴旱,低壓雨濕)降水和濕度與中醫燥濕相通;氣溫高低和中醫寒、熱、火關聯;風向風速和中醫的風有關;日照也與中醫的燥、火、濕有一定聯系(日照少易濕)。因此我國春季多風病,夏季多暑病,長夏多濕病,秋多燥病,冬多寒病。當然,由于氣候異常和特殊環境條件時,某季節中也可出現另一季節的病。因而中醫講究辯證施治。而且,中醫在治療時,并不完全針對生物致病源,醫頭,腳痛醫腳。而是側重于對六氣致倡(與氣象條件密切有關)所產生的病理變化(內因)的調整和對癥候的消除。這也是中醫的高明之處。
“六淫”致偏可以致病。歷史上久旱、久雨、大熱、奇寒年份六淫致偏更是達到了極致,這就是大災之后必有大疫的原因(外因)所在。
中醫治病還特別強調因地因人制宜。因為一地環境條件(主要也是氣象條件)經常作用于人體,人體也不斷產生反應和適應。一部分人體質好些注意養生,適應了。另一部分人體內則產生了虛癥等潛在的。例如寒冷的北方,人陽虛質和呈寒象者居多;南方因氣候較熱,人體質多陰虛。元代朱丹溪和明代張景岳均為歷史上的名醫,都是浙江人。但因朱丹溪在義烏行醫,所治都是南方人,發現“江南地土卑弱,濕熱相火為病者最多”,因此提出“陰常不足,陽常有余”的觀點和治療原則。而張景岳因一直在北方行醫,根據北方人陽虛體質多,病多寒象的事實,提出了“陽常不足,陰本無余”的不同論點。近來的調查也證實了北方人多臟寒,體質多陽虛;南方人多熱病,體質多明虛的結論。
此外,由于南北方人體質不同,因此即使患同樣,治療用藥亦應不同。唐代名醫孫思邈說過,“凡用藥,皆隨土地所宜。江南嶺表,其地暑濕,其人皮膚薄脆,腠理開琉,用藥輕省;關中河北,大地干燥,其人皮膚堅硬,膜理閉塞,用藥重復”。以外感風寒為例,江南一般麻黃一錢就可出汗散熱,所以南方醫書上有“麻黃不過一錢”之說;而到黃河以北麻黃要用到三錢,東北甚至還要更多,始能發汗退寒。
2.中醫養生——冬病夏治和春捂秋凍從天人相應觀看,順應自然,即主動適應四季變化,是防病治病、養生長壽的關鍵。下舉兩例。
①從“和于陰陽,調于四時”出發,《內經》提出.要“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因為春夏陽氣在外,易泄,不能過用;而秋冬陽氣潛藏,陰氣在外,因此要注意養陰。除了在衣食住行諸方面注意“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外,還有一個有意思的防病養生方法就是冬病夏治。即在夏天陽氣最旺時進行治療,促使體內陽氣旺盛,去除體內陳寒。使,老年性慢性炎,,胃病等寒病在冬季不再發生。
②春秋季節中要“春捂秋凍”。中醫認為,冬季中人的肌腠處于收斂狀態,以抵御寒冷。到了春天,皮膚汗孔轉為排汗散熱,此時如突然減衣,受風著涼易于致病。本文作者進一步從氣象角度(外因)闡明何以同是過渡季節,同是氣溫多變,而春要捂秋卻要凍的道理。
原來,這是因為春秋季節中氣溫變化的方向是相反的,因此房屋因惰性造成的春敵季室內外氣溫差的符號也是相反的(春季室內冷于室外,秋季相反)。由于我國冬冷而夏熱,春秋季升降溫特急,室內氣溫變化遠遠落后于室外,因而使室內外溫差達到了十分顯著的程度。這樣,春季中從室外(特別是溫魏的陽光下)走進室內,如果不添衣春捂,時間一久,特別是老弱病人就會受涼得病。
秋季情況相反,進屋要少穿衣,即“凍”。極而言之,冬季中室內有暖氣,室內外溫差更大,北方人還有進屋先脫衣的習慣,以免出汗傷陽。其道理是一樣的。
我國中醫中藥(包括養生)的理論和實踐大大豐富了世界醫藥文化的寶庫;因我國特殊氣候而造成的中醫藥學和養生文化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
1.中醫治病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人體既作為自然界中的一個開放系統,就會受到自然界錯綜復雜致病因素的影響。因此,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便是中醫治病一個最大特色。
先說因時制宜。我國有世界上最鮮明的四季,因此四季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的影響,和人體的臟腑功能對四季的反應也最劇烈。
例如,切脈是中醫診病最主要手段之一。而人的脈象因四季而有顯著不同。從脈波圖形說,主波振幅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脈率則冬季較夏季為快。從中醫脈象說,春天應為弦脈,夏天呈鉤脈,秋天應是浮脈,冬季應見營脈。因此切脈診病時必需考慮季節因素。因為古人認為,如果脈順四時(正常脈象),即有病亦易治,原因在于病未深入;如果脈與四時相逆,則一般來說沉疴已到了難治或不治的地步了。從現代醫學化驗的多項生理常數看,冬夏季一般都有較大差異,甚至冷暖鋒過境前后也有很大不同。由此可見四時和天氣對人體影響之大。
因時治病的另一個例子可舉針灸。中醫常用針灸治病。針灸也講究四時。不同季節取不同穴位,即春取絡穴,夏取俞穴,秋取合穴。冬季因氣在內,體表組織對外界反應遲鈍,療效差,一般多用藥而不用針灸。針灸時進針深淺也要“以時為齊”。春夏宜淺刺,秋冬要深刺才有顯效。例如治療坐骨神經痛,取環跳、秩邊等穴,春夏一般只刺4.5—6cm深,秋冬可刺7.5—10.5cm。
李時珍在著名的藥典《本草綱目》中特撰一篇“四時用藥例”。說明他用藥講究季節。《內經》中還具體指出,在春、夏、長夏、秋、冬季節中用藥宜分別加辛溫、辛熱、甘苦,酸溫和苦寒之藥,以順應春升,夏浮,化成,秋降和冬沉之氣,做到順四時氣象而養天和之氣.
中醫認為,的發生與發展是由痛耀(外因)和人體抵抗力(內因)的消長決定的.中醫把致病的外因歸為“風、寒、濕、熱、燥、火”六淫。它們大都和氣象要素相關,例如,氣壓高低(高壓主晴旱,低壓雨濕)降水和濕度與中醫燥濕相通;氣溫高低和中醫寒、熱、火關聯;風向風速和中醫的風有關;日照也與中醫的燥、火、濕有一定聯系(日照少易濕)。因此我國春季多風病,夏季多暑病,長夏多濕病,秋多燥病,冬多寒病。當然,由于氣候異常和特殊環境條件時,某季節中也可出現另一季節的病。因而中醫講究辯證施治。而且,中醫在治療時,并不完全針對生物致病源,醫頭,腳痛醫腳。而是側重于對六氣致倡(與氣象條件密切有關)所產生的病理變化(內因)的調整和對癥候的消除。這也是中醫的高明之處。
“六淫”致偏可以致病。歷史上久旱、久雨、大熱、奇寒年份六淫致偏更是達到了極致,這就是大災之后必有大疫的原因(外因)所在。
中醫治病還特別強調因地因人制宜。因為一地環境條件(主要也是氣象條件)經常作用于人體,人體也不斷產生反應和適應。一部分人體質好些注意養生,適應了。另一部分人體內則產生了虛癥等潛在的。例如寒冷的北方,人陽虛質和呈寒象者居多;南方因氣候較熱,人體質多陰虛。元代朱丹溪和明代張景岳均為歷史上的名醫,都是浙江人。但因朱丹溪在義烏行醫,所治都是南方人,發現“江南地土卑弱,濕熱相火為病者最多”,因此提出“陰常不足,陽常有余”的觀點和治療原則。而張景岳因一直在北方行醫,根據北方人陽虛體質多,病多寒象的事實,提出了“陽常不足,陰本無余”的不同論點。近來的調查也證實了北方人多臟寒,體質多陽虛;南方人多熱病,體質多明虛的結論。
此外,由于南北方人體質不同,因此即使患同樣,治療用藥亦應不同。唐代名醫孫思邈說過,“凡用藥,皆隨土地所宜。江南嶺表,其地暑濕,其人皮膚薄脆,腠理開琉,用藥輕省;關中河北,大地干燥,其人皮膚堅硬,膜理閉塞,用藥重復”。以外感風寒為例,江南一般麻黃一錢就可出汗散熱,所以南方醫書上有“麻黃不過一錢”之說;而到黃河以北麻黃要用到三錢,東北甚至還要更多,始能發汗退寒。
2.中醫養生——冬病夏治和春捂秋凍從天人相應觀看,順應自然,即主動適應四季變化,是防病治病、養生長壽的關鍵。下舉兩例。
①從“和于陰陽,調于四時”出發,《內經》提出.要“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因為春夏陽氣在外,易泄,不能過用;而秋冬陽氣潛藏,陰氣在外,因此要注意養陰。除了在衣食住行諸方面注意“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外,還有一個有意思的防病養生方法就是冬病夏治。即在夏天陽氣最旺時進行治療,促使體內陽氣旺盛,去除體內陳寒。使,老年性慢性炎,,胃病等寒病在冬季不再發生。
②春秋季節中要“春捂秋凍”。中醫認為,冬季中人的肌腠處于收斂狀態,以抵御寒冷。到了春天,皮膚汗孔轉為排汗散熱,此時如突然減衣,受風著涼易于致病。本文作者進一步從氣象角度(外因)闡明何以同是過渡季節,同是氣溫多變,而春要捂秋卻要凍的道理。
原來,這是因為春秋季節中氣溫變化的方向是相反的,因此房屋因惰性造成的春敵季室內外氣溫差的符號也是相反的(春季室內冷于室外,秋季相反)。由于我國冬冷而夏熱,春秋季升降溫特急,室內氣溫變化遠遠落后于室外,因而使室內外溫差達到了十分顯著的程度。這樣,春季中從室外(特別是溫魏的陽光下)走進室內,如果不添衣春捂,時間一久,特別是老弱病人就會受涼得病。
秋季情況相反,進屋要少穿衣,即“凍”。極而言之,冬季中室內有暖氣,室內外溫差更大,北方人還有進屋先脫衣的習慣,以免出汗傷陽。其道理是一樣的。
我國中醫中藥(包括養生)的理論和實踐大大豐富了世界醫藥文化的寶庫;因我國特殊氣候而造成的中醫藥學和養生文化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