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崛起“飛特族”
時間:2024-10-19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有沒有聽到過Freeter這個詞呢?在日本和臺灣地區,它是當前非常風行的職業方式,音譯過來就是“飛特族”,是英文“自由”與德文“勞工”的組合字。
其實Freeter代表的就是一種自由的工作方式,飛特族往往只是在需要錢的時候去掙錢,而且從事的是一些彈性很大的短期工作,或者是自己開一家個性的小店,總之,避免“朝九晚五”的拘束生活。這種職業態度反映了時下很多年輕人追求自由生活的想法。
Freeter是一個混合詞,來自英語的free(自由)和德語的arbeiter(工人),指的是那些連續從事兼職工作不滿5年的年輕人。日本官方對“飛特族”的定義是:年齡在15至34歲之間,沒有固定職業、從事非全日臨時性工作的年輕人。
比Soho更自由放肆
初次看到飛特族,人們容易把它和Soho族、自由工作者混為一談,這幾類職業生活方式的確有很多類似之處,不過,飛特族代表的是一種更為無度自主的職業方式:
第一,工作地點不同。Soho的辦公場所就是自己的“小家”,而飛特族需要接觸社會,甚至到大公司去工作,而并不是蜷縮在自己的小天地內。
第二,工作方式不同。Soho強調的是單槍匹馬的能力,很多事情需要獨立完成或聯系,而飛特族則比Soho需要更多的團體協作能力、與人交流的能力,所以,想把飛特族當成逃避社會人際關系壓力的人來說,飛特族只會使他們面臨更多的困擾。
第三,工作時間不同。飛特族在正常上班時的工作時間未見得比普通上班族少多少,他們往往在某個崗位上工作一段時間后,再享受一個“悠長假期”,利用工作帶來的物質保障,再充分享受自由。
第四,工作目標不同。自由工作者要求的自由往往是工作時間和方式上的自由,每天的進度由自己安排,而飛特族追求的是精神和職業空間的自由,他們做事是為了休息,而不是想要另一份更好的工作,表現為“兩個極端”:一是沒有明確的職業發展目標,從事簡單職業,隨時準備離開;二是為追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在工作和休息之間做一個合理的平衡,利用飛特帶來的時間上的彈性,為自己重新出發做出更好的心理上和實際上的準備。
另眼看飛特族
現在,有一些臨近畢業的大學生,已經作好成為飛特族的準備。
年輕,沒什么不可以
Joe就是其中的代表,早在大三的時候,他就開始為一家軟件開發公司打零工,只要每周抽出幾天的時間,完成公司布置的任務即可。
雖然報酬并不高,但Joe還把剩余的時間用給網站和雜志撰寫軟件評點和攻關秘笈上,這又給了他另一筆可觀的收入。兩份短工讓Joe擁有了自由的時間安排,他自稱自己做飛特族有一個專業的優勢——只要他保持與最新計算機科技的密切接觸,就不擔心找不到工作,因此,他才能在停停走走之間做一個愜意的飛特族。
飛特族——想說愛你不容易
林小姐是一名導游,雖然這個職業完全符合飛特族的條件,但林小姐卻表示她不會作出這樣的選擇。她認為任何職業都需要具有連貫性,需要積累經驗,需要與新的工作環境和行業發展相適應,不能停步不前。
事實上,的確有人對目前正在蔓延的飛特族情結表示擔憂。在這一風潮起源的日本,政府部門就對外宣布,如果放任不管,數十年后,15歲以上的人口中,兩個人中就有一個會不工作,國家的競爭力也將有所下降。而且,同年代的人,在Freeter族與正式員工之間,將出現收入上的鴻溝,這也可能導致社會矛盾的產生。
如何做鉆石級的飛特族
一個優秀的飛特族,收入完全可以達到比全職者更高的水平,而有些飛特族,即使在不同時段做若干份短工,仍然只是屬于低端低收入階層。如何更好地認識飛特族,從而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做出規劃呢?上海市社科院的人力資源專家王振先生給出了他的建議。
“飛特族分為兩個方向,一是服務型,就像加油站或者超市以及快餐店的一些職位,要求不高,時間也不是全日制的。而另一種則是創意型,或者更高端的自主創業型,例如自己組建翻譯公司等等。前一種模式類似于打工族,沒有明確的職業目標,也沒有很高的普及價值,而后者就需要對自己的發展前景有明確的規劃,更重要的是有真才實學作為保障。”
飛特族的3大選擇
選擇1:開一間風格小店
做多少事、拿多少錢,自己對自己負責,作息自由,不用為升職加薪牽腸掛肚,無須為裁員擔驚受怕。
選擇2:把飛特族作為向上的階梯
在成為飛特族的過程中,留下充裕的時間為提升自己做努力。有些人是為了出國或考研,有些人覺得自己原先的專業不好,想自己花點時間重新選擇。而Freeter的彈性工作制無疑十分適應這一群體。
選擇3:做創意型的飛特族
王振先生特別提到飛特族的另一個主要形式,是通過創意來實現職業上的寬闊性和靈活性。這主要針對那些具有創作、設計、繪畫、編程等才能的人員,他們可以靈活地安排自己的時間,供職對象不局限于某個公司身上,甚至能夠同時完成好幾份工作。事實上,在我們的身邊,不乏這樣的創意型飛特族,除了常見的漫畫撰稿人,還有自由攝影師、劇本編輯等等。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