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糖尿病的威脅
時間:2024-10-12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糖尿病特別是2型糖尿病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 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20歲以上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僅為0.67%,到90年代中期,其患病率就增加到3.21%,僅僅15年的時間,就增加了5倍。2002年全國普查,大中城市患病率已達6.4%,個別城市已達10%,又翻了一番。
糖尿病患病率驚人的增長速度以及糖尿病治療的高花費以及其并發癥所造成的高致死和致殘率引起了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也導致了糖尿病患者經濟上和心理上的極大負擔,我們應該如何面對糖尿病的威脅呢?來自天津市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的專家們為大家提供了詳細的健康指導。
如何面對糖尿病的威脅
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血液內分泌科鄭少雄教授
一。改變生活方式,預防糖尿病的發生和發展是阻止糖尿病患病率進一步增加的第一要務。呼吁政府主管部門加大投入,宣傳糖尿病預防的科學知識,阻斷偽科學的蔓延和傳播途徑,使人們充分認識到,目前糖尿病雖然還不能根治,但通過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習慣,糖尿病是可以預防的;通過科學合理的治療,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并發癥的發生也是可以避免的。著名世界的中國的大慶研究和瑞典的Malmo研究都證明了生活方式干預可使糖尿病的發病危險下降30%~50%。改變生活方式包括改變不良的飲食結構、增加合理的有氧運動和減少過多的體重等都可以使糖尿病的患病率顯著下降,也是最經濟,最有效的糖尿病的治療措施之一。
二。早發現、早治療是減少糖尿病并發癥、提高糖尿病人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從近年的調查資料分析,空腹血糖正常不能說沒有糖尿病,沒有糖尿病的癥狀也不能否定有糖尿病。有不少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正常但是餐后兩小時血糖卻顯著高于正常,而且依據餐后血糖水平完全可以診斷為糖尿病。因此對于糖尿病高危人群(40歲以上,肥胖患者,高血壓患者,心腦血管病患者和有糖尿病家族史者)除了檢測空腹血糖以外還應該檢測餐后兩小時血糖,或者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篩查以餐后高血糖為特征的糖尿病患者。此外,也有不少糖尿病病人沒有糖尿病的任何癥狀,也不接受常規體檢,直到出現了糖尿病的并發癥才到醫院檢查,延誤了糖尿病的治療時機。有的患者反復發生泌尿系統感染去腎內科就診,也有的患者外陰瘙癢去婦科就診,或經久不愈的傷口感染等,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測血糖除外糖尿病。
三。堅持科學合理治療,不輕信偽科學宣傳是控制血糖達標的重要手段。近些年來,由于糖尿病患者劇增,描準了這一市場,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糖尿病患者有病亂投醫的心理,大量兜售假藥,并為其披上高端科學的外衣,騙取病人的錢財。國家藥監部門已經查證的就有二十多種,一旦被查獲,他們就立刻更換名稱,繼續蒙騙患者。什么“治愈”啦、“不用飲食控制”啦、“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最新發明”啦等等,甚至打著人民解放軍、北京名醫院的旗號,到處招搖撞騙。我們應該讓患者及時識別這種偽科學的宣傳,謹防上當,并采取科學的態度,合理的藥物治療,控制血糖達標。過去的治療模式是階梯時治療,先行飲食控制和運動治療,效果不明顯者加用單個藥物治療,血糖還是控制不住者,加用兩種或三種降糖藥物,最后加用胰島素治療?,F代的治療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多采用聯合藥物治療,根據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情況,選用適當的降糖藥物。盡快使降血糖治療達標。
四。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重視糖尿病。有不少糖尿病患者認為,患了糖尿病也沒啥,能吃,能喝,能干,不吃藥,也不控制飲食,隨心所欲,到出現嚴重并發癥,后悔已晚。糖尿病的并發癥中,大血管的并發癥如心腦血管并發癥最為嚴重,可以致死、致殘。大約三分之二的糖尿病人死于心腦血管疾病。因此,不可輕視,更不可忽視。在嚴格控制飲食和適當運動的基礎上,在醫生的指導下,科學用藥,學會自我監測,糖尿病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并發癥也是可以避免的。
運動也是一種治療
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血液內分泌科李玉紅副主任醫師
運動是什么?不同人有各自獨特的理解。對孩子來說可能主要是游戲,對青年來說運動是健美,對中年人運動是休閑,對老人運動是健身,對姑娘來說運動也許是瘦身,對運動員來說,運動可能是職業、是理想、是榮譽、甚至是生命。可是,運動怎么會是治療呢?
事實上,對糖尿病患者來說,運動確實是一種重要的、有效的治療手段。
運動是如何起到治療作用的呢?運動治療是通過肌肉活動,加速葡萄糖向細胞內的轉移,使葡萄糖的分解加快,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使糖尿病患者血糖下降。運動能夠增加肌肉細胞對能量的消耗,剛開始運動的時候,能量主要來自肌儲存的糖原和血液中的葡萄糖;開始運動15分鐘之后,人體開始利用肝臟儲存的糖原,并開始用及氨基酸來產生糖;開始運動30分鐘后,脂肪酸將成為主要的能量來源;如果繼續運動,脂肪供能的比例不斷增加,運動4小時的時候可以占到總能量的70%。
規律的運動有很多好處,可以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減輕胰島素抵抗;可以改善葡萄糖代謝,降低糖尿病病人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的用量;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動脈的彈性,降低偏高的血壓;還有助于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病人減輕體重;還可以改善血脂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改善心肺功能,增加肌肉的力量和靈活性;對于“心思比較重”的病人還可以減輕壓力,增加生活情趣,增強病友對生活的信心。
但是運動作為一種治療方法還是很有講究的。首先,運動并不一定使血糖下降,高強度的運動可在運動中和運動后的一段時間內升高血糖的水平,高強度的運動還可能使1型糖尿病患者或運動前血糖已明顯增高的患者誘發酮癥或酮癥酸中毒。其次,低到中等強度的運動雖然可以在運動中和運動后降低血糖的水平,但它同時增加了發生低血糖的危險。所以,應該在血糖得到初步控制后再進行運動,進行了充分的準備的情況下再進行運動,還要在運動前后做好血糖的監測。如果出現了各種急性感染、活動后可能加重的心功能不全或心律失常、嚴重的糖尿病腎病、嚴重糖尿病足或嚴重的眼底病變、新近有血栓形成、明顯酮癥或酮癥酸中毒時不能盲目強迫自己進行超過身體承受能力的運動。
那么糖尿病患者適合開展哪些運動呢?一句話:有氧運動。就是強度低、有節奏、持續時間較長、大肌肉群的運動、消耗葡萄糖、動員脂肪、增強心肺功能的運動,比如快走、慢跑、爬樓梯、打太極拳、游泳、騎自行車、跳舞、打球等。而賽跑、舉重、投擲、跳高、跳遠、拔河、肌力訓練等屬于無氧運動,是您的身體難以承受的,應該避免參與。
但是如果您是年齡>35歲,或2型糖尿病病程>10年,或1型糖尿病病程>15年,或已經有了微血管病變、增殖性視網膜病變、腎病(包括微量蛋白尿)、外周血管病變、自主性神經病變等情況,那您的身體就不適合進行中、高強度的運動。如果您出現了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那么負氧運動、阻力運動、跳躍運動、包含憋氣動作的運動(比如:舉重、潛水、頭低于腰的運動)對您的眼睛不利。如果您出現了比較明顯的神經病變,感覺不靈敏,那么您就不適合進行負重運動和需要足部反復活動的運動項目,如跑步機、長距離行走、慢跑、踏樓梯運動;可以進行游泳、騎車、劃船、坐在椅子上的運動、上肢運動,以及其他非負重運動;但是應注意運動時所穿鞋子要舒適、在運動前后常規檢查您的腳并避免過度伸展和負重的動作。
那么如何掌握運動強度呢?1型糖尿病患者:最好每天在固定時間運動,一周至少三次,每次30分鐘,運動強度為最大心跳數的60%至85%。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應至少運動5次,每次30至60分鐘,以增加熱量消耗并幫助減輕體重,但強度可略低,達到最大心跳數的60%至70%就可以了。如果您覺得運動過后周身發熱、出汗,但不是大汗淋漓,那您的運動量剛剛好。
運動時最大心率= 220–年齡
下面我們列舉幾種不同強度的運動供您選擇:非常輕度運動,購物、散步、做家務;輕度運動,廣播操、太極拳;中等強度運動,快走、慢跑、騎車、爬樓梯、健身操;高強度運動,跳繩、球類運動、游泳、快跑。
運動的時間可以選擇在從吃第一口飯算起的飯后1小時開始,此時血糖較高,運動時不易發生低血糖;早晨運動時,只要運動持續時間掌握得當,無明顯不適,也可接受;在平時的生活和工作中都可以適當地進行靈活多樣的運動,但要避開藥物作用的高峰。
最后,我們列舉幾項運動的注意事項:運動前要進行5~10分鐘的熱身運動,運動后要進行整理運動;制定運動計劃前要和專業醫生商量方案,并進行必要的檢查;要選擇熟悉的環境、良好的天氣、穿著寬松服裝和合適的鞋襪,最好和熟悉的朋友一起運動,必要的時候互相幫助;運動前后應監測血糖,如血糖過低應先加餐,并避免將胰島素注射在將要運動的肢體上,運動時還要隨身攜帶幾塊糖,發生低血糖時可以及時吃;運動中要注意自己心率的變化和感覺,如感覺身體狀況不好的要馬上停止運動,必要時向他人救助;運動后仔細檢查皮膚、足部及關節是否有損傷,做好記錄,并請專業醫生對您的運動方案進行調整;如果您的血糖在運動前后保持在5.5mmol/L至16.7 mmol/L之間,可以基本能保證適度運動是安全的。祝糖尿病病友們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享受美好的生活。
醫大二院糖尿病公益活動啟示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但隨著它在全球迅速蔓延,及其致殘、致死的各種并發癥的愈演愈烈,糖尿病已經成為了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聯合國還專門設定世界糖尿病日——11月14日。今年的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題是“人人享有糖尿病保健”。雖然中國城鎮居民糖尿病患病率已經達到10%,但國人對糖尿病的了解還很有限,糖尿病的控制更是任重道遠。值此2009年世界糖尿病日即將到來之際,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血液內分泌科決定舉辦糖尿病月活動。在這一個月中,我們將為每天就診的前二十名新診糖尿病患者免費檢測血糖,并在本月中為每一位來我院就診的糖尿病病友免費檢測血糖一次。我們還將舉辦以糖尿病知識為主題的四次講座,時間定于每周五下午2點(具體講者及內容詳見科室門診宣傳欄)。歡迎廣大病友積極參加。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