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例麻疹的護理
時間:2024-10-20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麻疹(measles,rubeola)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發病季節以冬春季為多,但全年均可有病例發生。臨床癥狀有發熱、咳嗽、流涕、眼結膜充血、口腔黏膜有科普利克斑(Koplik?s spots)及皮膚出現斑丘疹為其特征。我科自2006年1~6月共收治麻疹患者143例,現總結出主要的護理措施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院感染科病房自2006年1~6月共收治麻疹患者143例,女74例,男69例;年齡最小2個月,最大45歲,其中8個月以下28例,8個月~20歲7例,20~40歲108例;外地人口108例,本市人口35例。
2 護理
2.1 嚴格消毒隔離,做好個人防護 麻疹為呼吸道傳染病,故應做好呼吸道隔離。患者應單間隔離或同病種同住。謝絕家屬陪住、探視。保持病房空氣新鮮,溫度、濕度適宜。病房每日通風換氣兩次,每次30~60min.注意避免直吹患者。紫外線照射病房兩次,每次30min.照射時囑患者不要用眼睛看燈光,小兒患者應選在入睡時間消毒病房。
2.2 密切監測體溫變化 所有患者均有體溫升高,一般波動在38℃~41℃之間。每日定時監測體溫6次,必要時隨時加測。小兒患者應在護士監護下測量。為患者發放自制體溫記錄表,教會患者準確測量、記錄體溫。前驅期和出疹期體溫較高者,一般可不予降溫以免影響出疹。對高熱、驚厥或體溫高達39.5℃~40℃以上者可酌情給小劑量退熱劑。忌用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膚影響透發及體溫驟降引起的末梢循環障礙。
2.3 心理支持 患者以青壯年為主,對疾病缺乏認識,易產生恐懼、緊張心理。故應耐心地向患者解釋本病的特點和發生、發展趨勢,生活上主動關心患者,及時滿足患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向患者和家屬介紹有關麻疹的流行病知識,臨床經過及常見并發癥,使患者及家屬對所患疾病有所了解。減輕恐懼心理,以最佳心理狀態,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
2.4 強化基礎護理 患者因病毒感染均體溫過高,伴乏力,四肢肌肉酸痛。保持被褥干燥,清潔,蓋被應輕軟,衣著柔軟,寬松,勤換洗,切忌緊衣厚被“捂汗發疹”,保持患者皮膚的清潔、干燥,出汗后及時更換潮濕的被褥及床單等,做好口腔護理,口唇或嘴角干裂者,應涂石蠟油或4%硼酸軟膏,口腔潰爛者,可先以1%~3%碳酸氫鈉溶液清洗。
出疹期或退熱后常有皮膚瘙癢,囑患者應剪短指甲,患兒可戴我科自制的手套,以防抓破皮膚。瘙癢者可擦爐甘石洗劑。
3 討論
麻疹為呼吸道傳染病,應做好計劃免疫。在流行期間盡量少去人群密集、通風設施不好的公共場所;有必要外出時可以戴口罩;家庭、辦公室要做好室內通風,保持室內空氣的流通。
麻疹病毒在外界生活力不強,對陽光及一般消毒劑很敏感,紫外線能很快滅活病毒。盡管隨飛沫排出的病毒在室內可存活34h,但在流通的空氣中或陽光下30min即失去活力。
麻疹患者是唯一的傳染源。自發病前2天至出疹后5天內眼結膜分泌物、鼻、口咽、氣管分泌物都含有病毒,具有傳染性。恢復期不帶病毒。
應急接種時最好于麻疹流行季節前1個月。易感者在接觸患者后2天內若接種疫苗仍可防止發病或減輕病情。年幼、體弱、患病的易感兒接觸麻疹后,可采用被動免疫。在接觸患者后5天內注射人血丙種球蛋白3ml(或每次0.25ml/kg)可防止發病。在接觸患者6天后注射,可減輕癥狀。免疫有效期3~8周。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