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物咬傷的常見類型和急救
時間:2024-10-20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毒蛇咬傷
毒蛇的唇腭有毒腺和毒牙相通,蛇咬人時,蛇毒經毒牙進入皮膚傷口內, 引起局部及全身癥狀,可以使人死亡。毒蛇的毒液中,含有使延髓麻痹的神 經毒素及破壞毛細血管、溶解紅細胞的出血毒素。
毒蛇咬傷皮膚后,咬傷處發生瘀斑,由鮮紅色逐漸變成暗紫色,局部常 有腫脹及持續性灼痛或麻木感,傷口有出血傾向或血清樣滲出液,附近淋巴 結明顯腫大及壓痛,同時伴有全身中毒癥狀,如嗜睡、發熱、出汗、四肢酸 痛、惡心嘔吐、胸悶氣急、尿色棕紅或尿失禁,甚至出現肢體癱瘓、眼瞼下 垂、瞳孔散大、呼吸困難、血壓下降、脈搏細弱。
由于毒蛇的種類不同,所含成分各異,所以毒蛇咬傷后的臨床表現也不 盡相同。
【急救措施】
(1)早期縛扎。如果咬傷在四肢,為了阻斷局部淋巴及靜脈回流,防止 毒液侵入體內其他部位及心臟,應立即在傷處近心端進行縛扎。縛扎可急用 布條、膠帶、皮帶、繩子等。結扎帶松緊度要適當,每隔 15—30 分鐘放松幾 秒鐘,以防遠端肢體缺血壞死。
(2)沖洗傷口。縛扎后立即設法去除傷口內的毒液。現場如無雙氧水或0.1%高錳酸鉀溶液,則可用鹽水或肥皂水、井水等沖洗。
(3)擴創排毒。在縛扎、沖洗傷口后,用刀將二個毒牙痕之間的皮膚劃 開,用手指在傷口兩側擠壓,使毒液排出,如能利用吸奶器、拔火罐等負壓 吸吮排毒方法抽吸傷口,則排毒效果更佳。在緊急情況下,若救護者無口腔 粘膜破損或齲齒等病變,也可用嘴直接對傷口吸吮,隨即將含有蛇毒的唾液 吐出,如此不斷吮吸,約經半小時之久,然后用清水或鹽水漱口。
(4)蛇毒是一種蛋白質,可在高溫下被破壞。因此可對蛇咬傷處燒的或 用高錳酸鉀腐蝕傷口組織。現場可急用火柴 5—7 根,捆在一起點燃燒烙傷 口,直到傷口皮膚發白變硬為止。這是一種有效的野外急救方法。
(5)經現場緊急處理后,須把傷員抬送到醫院進一步治療,如注射抗蛇 毒血清或對癥治療等。 #p#副標題#e#
【護理方法】
(1)咬傷后要鎮定,傷肢應休息不動,不可亂走動。
(2)傷肢最好浸在冷水中或施行冷敷法,以減少毒素的吸收和擴散。
(3)鼓勵病人多飲水,促進毒素排出。不可飲酒,忌食牛、羊、蝦、蟹 等食物。
狂犬咬傷
人被狂犬(即瘋狗)咬傷或抓破后,創口接觸狂犬唾液,均能感染狂犬病毒
,引起狂犬病。狂大病又名恐水病,為狂犬病毒所致的急性傳染病。病 人發病有一定潛伏期,從咬傷至發病短者十幾天,長者可達數月甚至數年。 病人主要表現為煩躁、惶恐不安、怕風、怕光、怕水,口渴不能飲水,聞水、 見水、談到水都能引起病人咽喉痙攣。病人對聲、光也敏感,聞鑼聲則驚, 輕微刺激即可引起病人抽搐、煩躁。病人還表現牙關緊閉、大量流口水、不 敢飲水、吃飯,以至病人逐漸消瘦,最后可因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
【急救措施】
(1)一旦肯定被咬傷的犬是狂犬,就應立即將傷口上、下方用止血帶緊 緊勒住,再將傷口稍作擴大,并用拔火罐的方法吸吮出血液,或及時針刺傷 口,把血擠出來。
(2)用 1:2000 高錳酸鉀溶液或雙氧水沖洗傷口,也可用肥皂水、米醋 等沖洗。
(3)沖洗后,可用碘酒、濃硝.酸或碳酸燒的傷口,以殺死病毒。切記傷 口嚴禁縫合及包扎。
(4)立即送醫院注射狂大疫苗。方法是每日于腹部及肩胛間皮下注射疫苗 2 毫升,將注射部分成四區,交替進行接種,接種期 14—21 天。
(5)彼狂犬咬傷后,還應肌肉注射破傷風抗毒素 1500 單位。#p#副標題#e#
【護理方法】
(1)將病人嚴格隔離,創口用過的敷料應予燒毀,換藥用具嚴格消毒。
(2)專人護理,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室內要保持安靜,隔絕外來雜音,并遮住陽光,一切刺激及不急需的護理,均應盡量避免或集中幾個規定時間內進行。
蜂蜇傷
蜂的種類很多,常見的有蜜蜂和黃蜂。蜜蜂接觸人的皮膚后,為了自衛, 毒刺刺入皮膚,把含有蟻酸及神經毒素的毒汁送入皮膚內。蜂蜇以后,毒刺 可以折斷并留在皮膚內。蜂蜇處往往是面部、頸部、手背等露出部位,輕者 僅有局部紅腫疼痛,中央有一個瘀點,數日后紅腫逐漸消退。重者叮蜇處紅 腫一片,可發生水皰或大痘,引起劇癢和疼痛。如果被群蜂蜇傷,嚴重者可 出現頭暈、惡心、嘔吐,甚至脈搏細弱,血壓下降,不及時搶救則有生命危險。
黃蜂俗稱馬蜂、胡蜂。蜂尾有毒刺、毒腺,蜂毒屬堿性溶液。如果被成 群黃蜂襲擊了暴露部位皮膚,除可引起嚴重的皮膚損害,還會引起泛發性過 敏反應或過敏性休克反應,有的病人可以在數分鐘內發紺、昏迷、虛脫而死亡。
【急救措施】
(1)迅速檢查有無蜂的毒刺折斷在傷口內,如果有即用鑷子小心地把毒 刺拔出;如果毒刺還附有毒腺囊,應用細刀尖挑#p#副標題#e#
出毒腺囊及毒刺。
(2)最好分清是黃蜂蜇傷還是蜜蜂蜇傷。若被黃蜂蜇傷,傷口處可以涂 些弱酸性液體,如米醋或稀鹽酸等;若被蜜蜂蜇傷,可在傷處涂些氨水、蘇 打水或肥皂水等,均可中和蜂毒。
(3)被蜂蜇傷后出現全身癥狀時,可口服抗組織胺制劑或外用抗組織胺 軟膏及腎上腺皮質激素軟膏。
(4)如果病人發生頭暈、面色蒼白、出冷汗、脈搏細弱、血壓下降等癥 狀時,應立即去醫院搶救,給予腎上腺素和氫化考的松等。
(5)在農村遇到蜂蜇時,可急用鮮馬齒莧或夏枯草搗爛,敷于被蜇處。
【護理方法】
(1)被蜂刺傷后,切忌馬上入浴或飲酒。
(2)盡量避免搔抓癢處,以免引起皮膚感染、化膿等。
(3)蜂蜇人后,一般來說如果半小時后未出現任何癥狀,則對人就沒有 什么危險了。#p#副標題#e#
毒蟲咬傷
常見的毒蟲有蜈蚣、蝎、水蛭等。現分述如下。
(一)蜈蚣咬傷
蜈蚣的兩只前足各有一對毒爪與體內毒腺相通,當毒爪刺入人的皮膚時 就放出毒汁,使人發病。病人被咬傷處有兩個小出血點,周圍紅腫,有劇癢、 疼痛,也可繼發有急性淋巴管炎。多數病人幾天后癥狀可消失,少數損害嚴 重的病人,可出現渾身麻木、局部皮膚壞死、頭痛、發熱、嘔吐、說胡話等 全身中毒癥狀。兒童被咬傷,癥狀更為嚴重,有時可危及生命。
【急救措施】
(1)因蜈蚣的毒汁屬酸性液體,故可用堿性溶液中和解毒,如涂搽肥皂 水、氨水等。
(2)民間人們常用雄黃末蘸香油紙條點火熏其傷處。或用魚腥草、鮮桑 葉或蒲公英搗爛后外敷。
(3)傷口周圍也可用南通蛇藥片外敷或口眼南通蛇藥片。
(4)兒童或出現癥狀者,應及時送醫院救治。#p#副標題#e#
(二)蝎蜇傷
蝎子有很多種,由于種類不同,毒性大小也不一。我國東北地區的毒蝎 毒性劇烈,相當于眼鏡蛇毒,常可致命。一般來
說,蝎子越大,毒往也越大。被蝎蜇傷后,表現傷口的痛,彼刺處有一大片紅腫,并產生麻木或劇烈疼痛。嚴重時可引起寒戰、發熱、惡心、嘔吐、頭痛、肌肉抽痛、傷口出血壞死等,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急救措施】
(1)立即在傷口上方結扎止血帶,每 15—30 分鐘放松 1 次。
(2)若皮膚內留有螯刺,應設法拔除。
(3)蝎毒屬酸性液體,局部可用 5—10%的氨水沖洗或敷涂傷口處。
(4)有條件者,用吸乳器或拔火罐盡量吸出毒汁。
(5)肢體可以浸在冷水中延緩毒汁的吸收,同時盡快送醫院搶救。#p#副標題#e#
(三)水蛭咬傷
水蛭又稱螞蝗,口有吸盤,能分泌一種含有水蛭素和組織胺樣物質的唾 液。水蛭生活在水田、水池和河流中。當人下田勞動或光腳在小河行走時,容易被水蛭咬住,然后吸附在皮膚上吸吮血液。當人發現后取下水蛭時,受傷處常流血不易迅速止住。如果流血過多,可出現頭暈、出虛汗、顏面蒼白等。小的水蛭也可鉆入鼻孔中,可發生鼻出血、流鼻涕、鼻痛等,容易被忽視。
【急救措施】
(1)若水蛭仍吸附在腿上,可用手掌輕拍擊叮咬周圍,或用醋、酒、濃 鹽水、煙油、辣椒粉等涂抹蟲體及吸附處,水蛭會松開吸盤自行脫落,切不 可強行拉下。
(2)對進入鼻孔的水蛭,可涂蜂蜜或香油,誘使水蛭退出。有條件者可 自用 2%鹽酸普魯卡因溶液加上 0.1%腎上腺素浸濕的棉花球,稍微擠一下,放入鼻孔里,大約五六分鐘后,水蛭因受了麻痹,失去吸附能力就能夠取出了。無條件者應到醫院去取。
(3)取下水蛭后,先用手按住傷口 1—2 分鐘,血止后再用 5%蘇打水 洗凈傷口,涂碘酒或 2%龍膽紫溶液,并用于紗布包扎。
【護理方法】
(1)蜈蚣咬傷或蝎蜇傷后,不宜作濕敷,否則容易發生水皰及壞死。
(2)入水田時,皮膚上應涂些肥皂水或凡士林,可避免水蛭叮咬。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