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瓶頸“四年之痛”
時間:2024-10-13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本報曾作過一個話題叫做“職場人士也有‘七年之癢’”,事實上,這一年限在不斷提前。據了解,很多職場人士在進入職場的第四年甚至是第三年就已經開始遇到了職業發展的“瓶頸期”,又稱“四年之痛”。
而很多時候職場的客觀環境是難以改變的。面對這個問題,職場人士通常有兩種選擇:既然改變不了環境,那我就選擇離開,尋找適合我的環境;既然改變不了環境,那我還是留下來,改變我自己。
遇到瓶頸何去何從?記者邀請到了廣東號角企業管理顧問公司首席顧問曾文和柏明頓人力資源管理公司高級顧問師劉春霖,為職場人士解答這個問題。
職業瓶頸期在提前
記者:首先您如何看待職場人士的發展瓶頸?
劉春霖:這種現象在職場里很普遍。通常職場新人剛步入職場的時候往往沖勁十足,然而隨著對工作的熟悉,以前的激情就慢慢消失了,隨之而來的就是越來越厭煩自己的工作,上班就像遭受酷刑一般。也許身心調整或者跳槽能暫時緩解這個問題,但是時間一長還是感覺到萎靡不振,沒有了奔頭。我們將這種現象稱為“七年之癢”,時間短的也稱“四年之痛”。
曾文:現在,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迫于就業競爭的壓力,會選擇“盡早就業或者先就業后擇業”等心態而步入職場。由于專業的不對口、興趣愛好有偏差、角色轉變不到位等原因,很多人并不能勝任工作或者找不到自己中意的工作,這些煎熬導致了他們職業發展“瓶頸期”越來越提前。
記者: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有哪些呢?
劉春霖:職場人士遇到瓶頸的原因有很多,有企業環境等外部原因,也有職場人士自身的原因。例如發展空間有限、個人技術無法突破、發現企業的諸多問題、與企業文化漸漸不相容等等。其實更多的時候職業瓶頸涉及到了一個人生規劃的問題。無論是何種原因,一旦遇到瓶頸,個人就像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需要盡快作出調整。
離開換行業還是換專業
記者:遇到瓶頸調整是必要的,但是在外界環境不可改變的情況下,職場人士該選擇換哪一個環境好呢?還是留下來,通過自我調整來適應環境?
劉春霖:當自己的發展空間狹小、或者發現自己的興趣和工作相悖時一定要選擇離開。而離開的方式有很多,但要考慮的關鍵問題是行業和專業———是換行業?換專業?還是既換行業又換專業?
如果專業與工作對口,但是自己沒興趣,那么通過考研換個專業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但是這意味著以前積累的經驗就損失過半,但是任何時間起步都不晚。如果是對本專業的興趣還在,只是發展無望而選擇考研,那就要慎重考慮了。學歷是很好的敲門磚,但也只是敲門而已。畢業后同樣要再考慮日后的工作選擇問題。
也有人選擇離職,但是切記一點———換行業不換專業、換專業不換行業。你的專業知識、行業經驗、以及人脈資源將是你日后騰飛的強有力保障。
選擇留下,變思想、變崗位
劉春霖: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遇到瓶頸是不需要選擇離開這種方式的,畢竟已經在相應的崗位上有了多年的積累。但是,留下不是目的,目的是求變———變思想、變崗位,實現人崗匹配,重新煥發活力。
所謂變思想,就是人適應崗位。不妨放個長假、放松一下心情;培養一些新的愛好,比如郊游、打球等,增加與外界的接觸;對現有工作深度、廣度、復雜度重新調整,學習新的觀念和新的技能;與領導溝通,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等等。
所謂變崗位,就是崗適應人。職場人士可以申請崗位調動,申請承擔臨時性的工作或者通過在職學習向目標崗位靠攏等等。在這個過程中,結果/目標是激發你工作熱情的原動力。
多種途徑實現瓶頸突破
曾文:面對瓶頸的制約,有人選擇堅守陣地,通過在不斷的碰壁中總結經驗,然后反省糾正自身,進而安全度過瓶頸期;也有人選擇利用身邊資源不斷探索,通過師長指點、人才測評等外力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進而實現職業發展的“井噴”;同樣還有很多人選擇讀研來實現涅槃。對于選擇改行從業到像公務員、學校教師、某些企業高層等需要明顯學歷要求的職位來說,讀研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
每個行業其實都有職業發展瓶頸,應對方法也有較大差別。最關鍵的兩點就是需要時刻保持一種學習的心態,更需要有一個長期的職業規劃,只有時刻了解自己的發展現狀和方向才能做到收放自如。
本報記者于冬雪 實習生金岸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