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適度節食沒關系 輔助運動效果好
時間:2024-10-14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氣溫的回暖,讓我們穿的衣服也越來越輕薄了,對于愛美的朋友來說,不管自己身材怎么樣都會總覺得自己身上的肉永遠有點“肥”,所以,減肥就成了一些朋友們永遠不會停歇的工作,可是,大家想知道,為什么有些人不顧忌食量更不運動但是似乎永遠也長不胖。
有人怎么吃都不胖
科學家發現,出生體重過低或過高者,成年以后都更容易發胖。深究起來,在娘胎里吃不飽的寶寶,出生以后使勁多吃,久而久之當然發胖;而娘胎里吃得多的寶寶,已養成習慣,不僅生出來胖,長大了多半也胖。
因此,吃不胖的人要看遺傳,還要看出生體重。其實,不僅胎兒期的胖瘦影響成年體重,出生后到兩歲這一階段的營養也很重要,同樣會影響成年體重。算起來,生命開始的前1000天營養可能影響一生的健康,包括體重。
看著瘦不一定健康
現在評價體重的常用指標是體重指數(BMI)=體重(千克)÷(身高)2。體重指數在18.5~23.9為正常,24~27.9為超重,28以上為肥胖。體重指數超過24,預示著發生心臟病、糖尿病、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增加;超過28,風險更大。
但這只是一種可能,體重指數還只停留在表面,那些體重指數過高者,如果體內脂肪不超標,并不一定會增加患病的可能性。經常參加運動鍛煉的人,肌肉占體重的比例更大,體內的脂肪并不多,所以不會因體重指數超標而危害健康。
“肥”的不是地方更危險
體內脂肪多不利于健康,分布在腹部的內臟脂肪更危險。從外觀上來看,有的人胖在肚子上,看起來像蘋果;有的人胖在臀部,看起來像鴨梨。蘋果型肥胖比鴨梨型肥胖者更容易發生各種慢性病。 #p#副標題#e#
有人說,吃瘦肉長瘦肉,鍛煉哪兒瘦哪兒,這都有點形而上學。茶葉中的兒茶素和咖啡因,都有減少腹部脂肪的作用。但如果把希望全寄托于此,多半成不了事。運動也是如此,全身體重若不減,局部運動改變脂肪分布的作用就有限。
脂肪分布要看吃動平衡
不論體重變化和脂肪的分布如何,關鍵是食量和運動量的平衡。吃進去的能量多于運動消耗的能量,剩余的能量就會轉變為脂肪,蓄積在體內;反之,就要分解脂肪,彌補虧空的能量。
我們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和糖(包括淀粉)含有能量,體內能量富余時,都可以轉變為脂肪。所以,節食的關鍵是控制能量的攝入。步行等有氧運動,主要靠脂肪供能。練肌肉,同樣消耗大量脂肪。所以只要動,就會消耗脂肪,并且首先會消耗腹部脂肪。
減肥,說來容易,做起來難。過去幾十年,科學家付出巨大努力,就是沒有找到捷徑,適度節食加運動還是不二之選。所以,個人意志非常重要,如果自己的意志不是很堅定,不妨降低點目標,保持現有的體重也是一種成功。還請記住,愛運動的胖人相比那些不運動、表面上看起來瘦的人更健康。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