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骨骨折的護理與治療
時間:2024-10-20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人們在劇烈的運動中容易引起運動系統的骨折,所姑姑骨折就是常見的一種。下面帶大家了解鎖骨骨折的注意事項,以及其正確的護理與治療方法。
鎖骨呈“S”形架于胸骨柄與肩峰之間,是連接上肢與軀干之間的唯一骨性支架。鎖骨位于皮下,表淺,受外力作用時易發生骨折,發生率占全身骨折的 5%~10%。多發生在兒童及青壯年。
【診斷】
上肢外展跌倒或局部被暴力直接打擊等外傷史,傷后肩部出現疼痛上肢不敢活動。X 線片可確診,并顯示骨折移位及粉碎情況。
【治療措施】
1、懸吊患肢
青枝骨折、不全骨折或內1/3移位不大的骨折,用三角巾或頸腕吊帶懸吊患肢1~2周,疼痛消失后開始功能鍛煉。
2、復位固定
有移位的骨折,手法復位,“8”字形石膏固定4~5周。如患肢有麻木、疼痛、腫脹、蒼白,應隨時復查,將固定的石膏作必要的修整。
3、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指征:開放骨折;合并血管、神經損傷的骨折;有喙鎖韌帶斷裂的鎖骨外端或外1/3移位骨折;骨折不連接。內固定方法可視骨折的類型和部位等不同,選擇"8"字鋼絲、克氏針或鋼板螺絲釘固定。
鎖骨骨折的藥物治療
初期
【治法】 活血祛瘀、消腫止痛。
【方藥】
主方:肢傷一方(廣東中醫學院《外傷科學》)
處方:當歸12克,赤芍12克,生地黃12克,桃仁10克,黃柏10克,防風lO克,木通10克,紅花6克,甘草6克,乳香5克。水煎服。
中期
【治法】和營生新、接骨續損。
【方藥】
主方:肢傷二方(廣東中醫學院《外傷科學》)
處方:桑寄生30克,生薏苡仁30克,當歸12克,赤芍12克,續斷12克,威靈仙12克,骨碎補12克,五加皮12克。水煎服。
后期
【治法】 養氣血、補肝腎、壯筋骨。
【方藥】
主方:肢傷三方(《廣東中醫學院《外傷科學》)
處方:熟地黃15克,黃芪15克,當歸12克,白芍12克,續斷12克,骨碎補12克,威靈仙12克,木瓜12克,天花粉12克,自然銅10克,土鱉蟲10克。水煎服。
練功活動骨折復位固定后,即可作肘、腕關節、手指的屈伸活動和用力握拳。中期可加作肩后伸的擴胸活動。解除固定后,可逐漸作肩關節的各種活動,重點是肩外展和旋轉活動,防止肩關節因固定時間太長,而導致活動功能受限制。
【病因學】
間接暴力造成骨折多見,如跌倒時手或肘部著地,外力自前臂或肘部沿上肢向近心端沖擊;肩部著地更多見,撞擊鎖骨外端造成骨折。間接暴力造成的骨折多為斜形或橫行,其部位多見于中外1/3處。直接暴力造成骨折因著力點不同而異,多為粉碎或橫行。幼兒多為青枝骨折。鎖骨骨折的典型移位多表現為:近端受胸鎖乳突肌牽拉向上后移位,遠端因肢體重量及胸大肌牽拉向前、下、內側移位,形成斷端短縮重疊移位。
【影像學表現】
鎖骨骨折常發生在中段。多為橫斷或斜行骨折,內側斷端因受胸鎖乳突肌的牽拉常向上后移位,外側端受上肢的重力作用向內、下移位,形成凸面向上的成角、錯位縮短畸形。
【臨床表現】
局部腫脹、皮下瘀血、壓痛或有畸形,畸形處可觸到移位的骨折斷端,如骨折移位并有重疊,肩峰與胸骨柄間距離變短。傷側肢體功能受限 , 肩部下垂,上臂貼胸不敢活動,并用健手托扶患肘。幼兒青枝骨折畸形多不明顯 , 且常不能自訴疼痛部位 , 但其頭多向患側偏斜、頜部轉向健側 , 此特點有助于臨床診斷。有時直接暴力引起的骨折,可刺破胸膜發生氣胸,或損傷鎖骨下血管和神經,出現相應癥狀和體征。
【診斷依據】
1.有外傷史。
2.局部腫脹、壓痛,鎖骨可有明顯移位,并觸到移位的骨折斷端。
3.注意有無神經、血管損傷。
4.X線攝片可確定骨折的部位及類型
標簽: